那天在捷運站廁所補妝,鏡子裡右頰那顆紅腫硬塊已經盤踞兩週了。它不像青春痘冒出白頭,反而像埋了顆小石子,洗臉時毛巾擦過就疼得抽氣。皮膚科醫生用指尖輕壓時倒抽口氣:「這是典型的石頭瘡啊,最近熬夜追劇吧?」
石頭瘡像皮膚底下的叛軍。普通痘痘在表皮層鬧事,它卻潛伏在真皮深處築堡壘。初期只是摸得到的硬塊,按壓隱隱作痛;過幾天腫成紫紅色丘陵,連側睡壓到都會半夜痛醒。最惱人的是它拒絕化膿,任你擠得眼眶泛淚,只有組織液混著血絲滲出,硬核依然深埋。
診間雷射儀器嗡嗡作響時,醫生把成因說得透徹:「荷爾蒙是點火手。」生理期前黃體素飆升,皮脂腺像被灌醉似地狂分泌濃稠油脂。細菌在毛囊深處開派對,發炎警報直達真皮層。壓力大時更糟,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火上澆油,有患者考前熬夜,下巴同時爆三顆石頭瘡,腫得像卡通人物。
錯誤保養是幫兇。某次我聽信網路偏方,用粗鹽粒磨砂想「打開阻塞」,結果隔天腫成包子臉。過度清潔破壞角質層,反而觸發皮膚自救機制——分泌更多油脂來補牆。曾見年輕女孩用遮瑕膏反覆堆疊石頭瘡,化妝刷上的痤瘡桿菌趁機鑽進毛囊,硬塊愈蓋愈大。
對抗石頭瘡是場階梯戰役。初期冷敷能鎮壓血管擴張,冰塊裹紗布輕壓五分鐘,腫痛能緩三成。茶樹精油點塗像特種部隊滲透,記得用椰子油稀釋,有位護理師分享她純油塗抹,隔天起水泡更糟。夜間保養改用含水楊酸的化妝水,它像微型溶解劑,能悄悄疏通角質栓塞。
當硬塊開始搏動就該求援。診所裡醫師拿出針頭解釋:「深層膿包得用無菌針刺破引流。」看著針尖刺入的瞬間,其實像被螞蟻咬了下。類固醇針劑注射後,原本鴿子蛋大的腫包三天內塌陷成淡紅印子。有次陪朋友做光動力治療,藍光照在塗了光敏劑的患部,聽她笑說感覺像「痘痘在曬日光浴」。
預防是終極解方。戒掉深夜鹹酥雞後,我額頭石頭瘡復發率降七成。油炸物裡的Omega-6脂肪酸是發炎導火線,改吃鮭魚補充Omega-3後,皮膚出油量明顯減少。粉刺針每月只用一次,且必先用酒精燈燒過針頭,有位美容編輯透露,她總在蒸臉後用溫毛巾敷五分鐘,待毛孔鬆軟再清粉刺,能降低器械壓傷真皮的風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