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幾位開計程車的老友泡茶聊天,話題總繞不開那個讓不少運將又愛又怕的詞:「的士判官」。愛的是,高評價能帶來實質回報;怕的是,一個不留神,辛苦累積的分數就往下掉。聽他們吐完苦水,我發現提升評價這事,說難不難,核心還是回歸到「服務」兩個字的本質。它不是花俏的招式,而是日復一日的細心與堅持。
我常覺得,乘客踏進車廂那幾秒鐘,勝負就定了大半。車內有沒有怪味?座椅是乾淨清爽還是黏膩?冷氣溫度是讓人舒適還是像冰庫?這些最直接的感官體驗,往往在乘客心裡默默打下第一個分數。有位老運將分享他的祕訣:每天出車前,一定用濕布快速擦過皮椅、門把和儀表板,小小動作,乘客上車時眼神就不一樣。車內放瓶味道清淡的芳香劑,但切記別太濃烈,那反而會讓人不舒服。
再來是「聲音」。不是叫你唱歌,是注意車內的「聲音環境」。很多司機習慣聽廣播或自己喜歡的音樂,音量開得老大,或者講電話滔滔不絕。乘客上了車,其實多數時候只想安靜抵達目的地,或稍微休息。把音樂音量調低、選擇柔和頻道,甚至主動詢問乘客:「音樂音量可以嗎?會不會太大聲?」這份細微的體貼,能讓乘客瞬間感到被尊重。講電話?除非緊急,否則真的盡量避免。手機開靜音,專心開車,乘客的安全感立刻加分。
路徑選擇絕對是信任的試金石。現在手機導航方便,但乘客心裡都有一把尺。遇到熟路乘客,他若沒特別指示,走他習慣的路當然沒問題;遇到外地客或不熟路的,主動詢問:「您有習慣走的路線嗎?還是照導航走?」甚至提前告知:「導航顯示這條路可能會塞,另一條路稍微繞點路但比較順,您看怎麼走好?」這種透明化的溝通,即使最後真的遇到塞車,乘客也比較能體諒,因為他「參與」了決定。最怕悶不吭聲繞遠路,被發現了才支支吾吾,這分數扣得冤枉。
最後是「結束」的藝術。抵達目的地,車費跳表多少就是多少,別動手腳。找錢時,無論金額大小,雙手遞上(尤其紙鈔),說聲「謝謝」或「小心後面來車」。看到乘客行李多,主動問一句「需要幫忙嗎?」即使被拒絕,心意也到了。這些結尾的細節,往往在乘客心中留下最鮮明的印象,直接影響他按下評價按鈕那一刻的感覺。
說穿了,提升「的士判官」的評價,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絕招。它藏在每天出車前擦拭座椅的布裡,在調整音量的手指上,在詢問路線的開口中,在雙手遞上零錢的動作裡。它是一種態度:把每一次載客,都當作是接待一位走進你「移動會客廳」的朋友。專業、乾淨、尊重、體貼,把這些基本功做到位,讓乘客從上車到下車的每一刻都感到安心、舒服、被重視。那些星星和分數,自然會像熟透的果子一樣,穩穩地落在你手上。評分系統是冷的,但乘客的感受是熱的。用心服務,口碑和分數,都會是水到渠成的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