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午,陽光灑在台北街角的咖啡廳裡,李泳怡穿著簡單的白T恤,臉上帶著一絲疲憊卻又真誠的笑容。我們約在這裡,聊她從默默無聞的電視劇配角,到如今成為金馬獎提名演員的旅程。她輕聲說:「每次站在鏡頭前,都像在跟自己打架。小時候演戲只是為了生存,現在才發現,它教會我怎麼活著。」
李泳怡的起點很平凡。十多年前,她從一個地方劇團出身,跑龍套的日子裡,常常凌晨三點收工,隔天一早又出現在片場。錢少得可憐,劇本也總是那些刻板角色——無名的秘書、路邊的攤販。她回憶道:「有次導演當眾罵我演得太假,我躲進廁所哭了好久。但那一刻,我決定不再只是背台詞,而是去感受角色的痛苦。就像那次演一個單親媽媽,我花了一週去孤兒院當志工,體會那種絕望的重量。」
真正的轉捩點出現在五年前的那部獨立電影。李泳怡飾演一個被家暴的啞女,全程沒有對白,全靠眼神和肢體。她為了準備角色,學了三個月手語,還去拜訪真實受害者。「拍攝時,我常常崩潰,」她坦承,「那些沉默的場景讓我挖出自己最深的恐懼。但當電影在影展獲獎時,觀眾的掌聲不是給『演員李泳怡』,而是給那個活在角色裡的我。那一刻,我才懂什麼叫突破。」
蛻變從來不是一夜之間。李泳怡談到這些年如何面對低潮:合約糾紛、網路酸民的攻擊,甚至一度想退出演藝圈。「有次我把自己關在家裡一個月,只讀哲學書和寫日記。薩特的自由論點醒了我——表演不是取悅別人,而是解放自己。」她笑著說,現在接戲只挑能挑戰人性的劇本,像去年那部探討精神疾病的戲,她堅持不用替身,親自體驗患者的掙扎。「每次演出完,我都覺得脫了一層皮,但又重生了一次。」
問到未來,李泳怡的眼神亮了起來。她計劃成立工作室,培養新演員,還想嘗試編導。「演戲教會我,真正的蛻變是從『演』別人到『成為』自己。這條路沒有終點,只有不斷的碰撞與學習。」告別時,她給了我一個擁抱,輕聲說:「記住,人生最大的角色,永遠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