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明愛社區服務中心那天,純粹是陪朋友送文件。空氣裡飄著咖啡香和舊書的氣味,牆上貼滿了孩童的蠟筆畫,幾個社工正低聲討論著個案。朋友突然用手肘撞我:「看到沒?佈告欄那張新的招聘海報,薪資開得比外面高兩成耶。」我湊近細看,標題寫著「明愛誠徵熱血夥伴」,底下羅列的職缺從資深社工督導到課後輔導員都有,最吸引目光的是那行「完善在職進修補助與家庭照顧支持」。
回家後,那張海報在腦海揮之不去。在非營利組織待過十年,我太清楚這行業的現實——理想常被微薄薪資消磨殆盡。某次深夜趕報告時,前輩疲憊地說:「我們在修補社會裂痕,自己卻活成透支的罐頭。」明愛敢於標榜「高薪」,像在死水裡投下石頭。致電詢問才知,他們去年獲得匿名企業家巨額捐贈,專款用於提升人力投資。這不只是數字遊戲,更是對「社福=低薪」宿命的正面對決。
真正觸動我的,是福利欄裡某項不起眼的條款:「每年十天帶薪社會觀察假」。人事主任在電話那頭解釋:「曾有同仁處理家暴案時,因沒見過高級餐廳長什麼樣,無法理解受害者為何離不開施暴者。我們希望工作者能真實觸碰社會的每個切面。」這理念徹底顛覆傳統社福機構的思維——當你連受助者的生活困境都無法想像,再熱血的助人者終將成為傲慢的施予者。
想起在東京參觀「燈塔之家」的震撼。他們讓中輟少年擔任咖啡廳主理人,少年們從摔破杯盤到獲得米其林推薦,找回的是尊嚴而非施捨。明愛招聘的「青少年職涯培力專員」職缺,要求應徵者具備企業人資經驗,正是想嫁接商業思維到社福領域。這種跨界勇氣,讓助人工作從慈善救濟升級成能力賦權。
投出履歷那晚,我翻出壓箱底的社工師證照。指腹摩挲過證書上燙金字體時,突然明白高薪背後的深意:它不是誘餌,而是對專業價值的鄭重承諾。當社福工作者不必在繳房貸與做善事間掙扎,才能用穩定的雙手承接他人的墜落。明愛在做的,或許是讓助人者先成為「完整的人」。
若你心底還埋著當年選擇社福的初心,此刻該讓它破土。點開明愛招聘頁面時,別只看薪資數字,請讀懂那些福利背後的隱形訊息——這裡願意投資你的成長,正如你將投資他人的重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