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走進崇真書院,空氣裡有種不一樣的質感。不是粉筆灰的味道,也不是新書的油墨香,更像是一種…… 蓄勢待發的寧靜。幾個孩子蹲在生態池邊,專注地記錄著什麼,連腳步聲都沒驚動他們。這所學校,總給人一種「在做事」的感覺,不是應付考試,而是真的在學習如何與世界打交道。
談「卓越教育」,聽起來像掛在牆上的勳章,閃亮但遙遠。崇真書院卻把這詞揉碎了,撒在日常的土壤裡,讓它生根發芽。他們的秘訣,在我看來,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創舉,恰恰是把一些「教育常識」做到了極致,而且堅持了下來。
核心之一,是把「學生」真正當成「人」來看待,而非流水線上的標準件。這不是空話。舉個例子,他們的選修課不是點綴,而是動真格的「微型大學」。一個對機械著迷的孩子,從基礎物理、繪圖到實作,能跟著老師一路「玩」進專業領域,甚至參與設計改良校園設施。另一個熱愛文學的,則有機會參與從文本解讀、創作到小型出版的完整歷程。他們尊重個體差異的「火苗」,並提供足夠的「氧氣」讓它燃燒。
師生關係也透著股尋常裡的「不尋常」。這裡沒有森嚴的階級感,更像一群探索路上的夥伴。課後,老師的辦公室常開著門,學生端著便當盒就進去了,討論的內容從難解的數學題到人生的困惑都有。關鍵在於,老師願意「蹲下來」,用學生的視角看世界,理解他們卡住的點在哪裡,而非急著給出標準答案。這種建立在信任上的互動,讓學習有了溫度,也讓犯錯變成可以被接納的成長過程。
課程設計上,崇真最讓人佩服的是敢於「打破界線」。學科融合不是貼標籤,而是紮實的實踐。一堂探討「水資源」的課,可能從歷史上的治水工程(歷史)、水質檢測與淨化(理化)、水資源政策與經濟(公民社會)到詩詞中的水意象(國文)多角度切入。學生需要動腦筋,把看似不相干的知識點串聯起來,解決一個真實的問題。這種訓練出來的,不是記憶力,是「思考的肌肉」。
他們對「評量」的理解也很不同。紙筆測驗當然有,但絕非全部。更多時候,評量藏在專題報告的協作裡、在社區服務的反思中、在一場辯論賽的邏輯攻防間,甚至在一份親手設計、反覆失敗又重來的科展作品裡。他們看重的是學習的「歷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非僅是那個最後的分數。這無形中卸下了學生對「失敗」的巨大恐懼,轉而關注「如何做得更好」。
當然,實踐這些理念,背後是無數細緻的鋪陳。老師們投入大量時間備課、協作開發課程,學校提供彈性的空間和資源支持。家長的角色也被重新定位,從焦慮的督軍轉為理解的陪伴者,共同支持孩子探索的勇氣。這需要整個教育生態的默契與共識,不是校長一個人喊口號就能成。
在崇真書院待上一天,你會發現這裡的「卓越」,不在於滿牆的獎狀(雖然他們也不少),而在於學生眼神裡的那種光亮——一種對知識有好奇、對挑戰有躍躍欲試、對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的篤定。這不是被「灌輸」出來的,而是在一個被理解、被信任、被賦予真實任務的環境中,自然生長出來的狀態。教育的本質,或許就是提供一方沃土,讓每個獨特的靈魂,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式,向上伸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