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屯門天主教中學的校園,總能感受到一股活力在流動。這不是那種喧鬧的躁動,而是學生們在課堂外展現的領導潛能,正被一點一滴地激發出來。作為一個曾在教育領域打滾多年的觀察者,我總被這所學校的獨特氛圍吸引——它不只教書本知識,更把領導力的種子埋進孩子心裡,讓他們在活動中學會扛起責任。或許,這就是天主教教育的精神核心:服務他人,也成就自己。
談到領導力培養,屯天中的做法很接地氣。學校沒有搞什麼高深理論,而是讓學生從日常中練手。比如,學生會不是擺設,而是實打實的決策平台。每年選舉,候選人得親自拉票、辦政見發表會,甚至要面對全校師生的犀利提問。我記得去年有個高一女生,原本害羞得不敢說話,卻在競選過程中學會了組織團隊、傾聽意見,最後當選後還推動了環保回收計畫。這種實戰經驗,比任何課堂講授都來得深刻。
校園活動的亮點,更讓人眼前一亮。年度運動會不只是跑跳競技,學生得全程主導——從策劃賽程到拉贊助,甚至協調志工。去年,一群高二生發起了「社區關懷週」,他們分組探訪屯門的長者中心,設計互動遊戲,還結合課堂學的社會科知識,分析老齡化議題。活動結束後,學生們不是拍拍屁股走人,而是寫反思報告,討論如何改進服務。這種活動不浮面,它把領導力、同理心和實際行動綁在一起,讓孩子明白:領導不是發號施令,而是帶頭解決問題。
社團文化也是培養搖籃。學校的辯論社、戲劇社或科學研習組,都由學長姐當教練,指導新生。我曾旁聽過一場辯論賽,主題是「科技與人文的平衡」,參賽者全是學生自己籌備,從資料蒐集到攻防策略,沒老師插手。結果呢?輸贏不是重點,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在壓力下清晰表達、團隊協作。這些經歷,畢業後進了大學或職場,都成了無形資產。
當然,領導力的根扎在天主教價值觀裡。學校強調「僕人領導」——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彎腰服務。每週的晨會,總有學生分享服務故事,比如去偏鄉當義教,或在社區清潔活動中擔任組長。這種文化潛移默化,讓孩子懂得權力伴隨責任。有位校友回校演講時說:「屯天中教會我的,不是當老闆,而是當個能點亮別人的火柴。」這話真貼切。
總的來說,屯門天主教中學的領導力培養,是一場靜悄悄的變革。它不張揚,卻在每一次活動、每一場討論中,讓學生從跟隨者變成開拓者。這所學校證明,中學階段不該只是考試工廠,而是人生領導課的起點。或許,未來會有更多孩子從這裡走出去,帶著那份敢於擔當的勇氣,改寫自己的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