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的陽光斜斜灑在社區公園的草地上,空氣裡飄著新剪草皮的清香。我正坐在長椅上翻書,突然被一陣稚嫩的腳步聲打斷。一個綁著兩條小辮子的小女孩,約莫六歲吧,穿著鵝黃色洋裝,手裡緊緊攥著一隻褪了色的絨毛兔子,眼睛東張西望,像是在找什麼。
她走到鞦韆旁停下來,對著空氣喃喃自語:「兔兔,我們找新朋友好嗎?」聲音輕得幾乎被風吹散。我放下書本,忍不住靠過去問:「妹妹,妳在找誰呀?」她抬頭,圓圓的臉蛋上掛著期待:「阿姨,我想換玩具。兔兔陪我好久,但牠有點孤單了。」她說得認真,彷彿那兔子真有生命似的。
我帶她到公園角落的交換木箱前,那是鄰里媽媽們自發設置的共享點。箱子裡堆滿孩子們留下的舊玩具,從缺輪子的小車到斷臂的機器人,每一件都承載著某段童年。小女孩踮起腳尖,仔細翻找,小手在雜物堆裡穿梭,像在挖掘寶藏。她拿起一個木製小火車,又放下;碰觸一個發條音樂盒,卻搖搖頭。
這時,另一個小男孩跑過來,年紀稍大些,手裡抱著一個嶄新的藍色遙控車。他盯著小女孩的兔子,眼睛發亮:「妳的兔兔好可愛!我可以用這個跟妳換嗎?」小女孩猶豫了一下,低頭對兔子說:「你喜歡新家嗎?」然後抬頭笑開:「好呀!不過遙控車太大了,我拿小火車就好。」她從箱子裡撿起那個舊木車遞過去。
交換的瞬間,兩張小臉都亮了起來。男孩小心翼翼接過兔子,輕聲說:「我會好好照顧牠。」小女孩則把木火車捧在胸前,彷彿那是全世界最珍貴的東西。他們蹲在沙坑邊,開始編故事:兔子成了探險家,火車是它的座駕,載著它穿越想像的森林。我站在一旁,看著他們嘰嘰喳喳,突然明白,這不只是玩具的流轉,而是情感的嫁接。
現代生活裡,我們總在追求更新、更快、更閃亮的物件。孩子卻用最純粹的方式提醒我們:價值不在標籤上的價格,而在分享時心跳的節奏。那隻舊兔子,或許在商店架上無人問津,但當它從一雙小手傳到另一雙小手,它就活了過來,成為友誼的橋樑。小女孩離開時,回頭對我揮手:「阿姨,兔兔有新朋友了!」我點頭微笑,心裡泛起一絲暖意。在這個疏離的時代,我們都該學學孩子,如何用一顆柔軟的心,把孤單變成溫暖的圓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