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抱著發燒的貓咪衝進急診室,牆上電子鐘顯示凌晨三點十七分。診療台上,獸醫輕聲解釋著驗血報告,我卻盯著點滴架旁那張印著四位數字的帳單發怔。三年前撿到這隻小虎斑時,從沒想過牠某次嘔吐就可能耗掉我半個月薪水。當針頭扎進牠細小的前肢血管時,我忽然想起上週在寵物展拿到的那疊保險傳單,被隨手塞進了抽屜深處。
獸醫接過我顫抖的手機轉帳畫面,嘆了口氣:「陳小姐,隔壁診間那隻金毛,主人上個月剛幫牠保了醫療險。」她擦著酒精棉的手勢很輕,「現在牠胰臟炎住院五天,帳單是這個數。」她在便條紙寫下的金額,比我抽屜裡那張保單年費多兩個零。回家路上,貓咪在航空箱裡沉沉睡去,我卻在便利商店門口盯著寵物保險廣告看了十分鐘,霓虹燈光在雨水中暈成模糊的粉紫色。
翻遍全港十八份保單條款那週,才發現寵物保險藏著魔鬼細節。有些宣稱「終身保障」的產品,其實每年會重新計算既往症;號稱理賠九成的保單,可能在「自付額」欄位藏著五千元門檻。最諷刺的是某家標榜「無須體檢」的保險,條款第七頁小字寫著:「先天性疾病需於投保前三個月內由獸醫開立健康證明」——我的貓六年前就有心雜音紀錄,這條款像把生鏽的鎖,徹底封死牠的投保路。
比較過市場上真正能用的方案,發現三類結構最實在。第一種是「意外+醫療」基礎包,適合三歲以下毛孩,年繳約兩千元能覆蓋骨折縫合或誤食異物的急診費。第二種進階版含慢性病與癌症,七歲拉布拉多投保約六千元,理賠化療針劑時會感激當時多付的幾千塊。最頂規的是終身無限額方案,雖然年費破萬,但當獸醫建議給十五歲老貓做心臟支架時,帳單上六位數的數字不會讓妳在診間掉淚。
在寵物展與保險經紀喝掉七杯咖啡後,悟出幾條血淚守則。投保要趁毛孩年輕,等牠第一次癲癇發作就來不及;「自付額」選固定金額比百分比好,否則手術費十萬時自付三成會心痛;最關鍵是看清「理賠上限」計算方式,有些終身額度看似百萬,其實細分為每年十萬上限。簽約前務必帶保單找獸醫解讀,我朋友就因沒發現「髖關節手術需滿兩歲才理賠」,白白損失了貴賓犬四萬多元手術費。
現在抽屜深處仍躺著那張急診帳單,但旁邊多了藍色保單夾。上個月貓咪糖尿病住院時,理賠部來電確認帳號的聲音竟讓人莫名安心。獸醫院牆上時鐘依舊走得飛快,但當護士遞來新帳單時,至少能從容地翻到保單第二頁,指著「慢性病持續治療」那條微笑說:「這次請直接與我的保險專員聯絡。」
話說回來,保險終究是張寫滿數字的紙。真正支撐我深夜衝急診的,是客廳角落那個磨損的貓抓板,是早晨腳邊溫暖的呼嚕聲。保單金額再高,也比不過牠用帶刺的舌頭輕舔我手背時,那種粗糙又溫柔的觸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