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中環街頭仰頭看那些玻璃幕牆大廈,總有種莫名的壓迫感。十五年前我初創業時,也在這片水泥森林裡迷過路——不是方向上的迷路,而是被租約條款、隱藏成本、華麗樣板間繞得暈頭轉向。後來輾轉經手過七間公司搬遷,踩過的坑多到能填海,才懂寫字樓租賃根本是場心理與資訊的暗戰。
地段迷思最易讓人栽跟頭。多走十分鐘路程,月租可能差出一部歐洲車的供款。有間科技公司曾咬牙租下金鐘地標,三個月後發現員工午餐時間全耗在排隊等電梯,生產力反降兩成。真正的好地段是看供應鏈半徑:物流公司貼近貨櫃碼頭,設計工作室靠近布料市場,比虛名實在得多。
見過太多人被華麗的樣板間攝住魂。某次陪朋友看觀塘工廈改造的共享空間,挑高天花掛著水晶燈,結果入駐後發現承重牆讓機房無法擴容。現在我隨身帶捲尺和激光測距儀,管他天花掛什麼,先量淨高能否走通風管,地板承重夠不夠放伺服器陣列。真正值錢的是那些看不見的骨頭:後樓梯夠不夠擔架轉彎?電纜井預留了幾條備用線槽?
租約談判像在拆解俄羅斯套娃。表面租金下藏著管理費空調費,停車位要另計,節假日空調加收費每小時能買部手機。最狠是見過某大廈把公區綠植維護費攤進租戶賬單——那些發財樹每月保養費比我的健身會籍還貴。現在我的筆記本首頁永遠寫著:「所有未載明包費用的項目,終將成為刺向你肋間的刀。」
業主押金手法更見人性。退租時那張「復原清單」能讓人寒毛直豎:地毯上有道三公分刮痕?整層重鋪!牆面釘過圖釘?當違建拆補!後來學乖了,簽約前先扛著單反相機拍八百張細部照片,連消防栓錶盤數值都錄影存證。有次靠著某盞燈的生產批次號照片,硬是擋掉業主索賠七萬的「古董燈具損毀費」。
最魔幻是遇過某棟智能大廈號稱能用手機app控溫,入冬後系統卻鎖死25度。穿短袖流汗辦公的同事們後來發現,業主家族持股的冷氣公司正推廣「恆溫健康套餐」。現在看到「智能」二字就警鈴大作,寧可要手動旋鈕的舊式窗機,至少開關權在自己掌心。
最近幫新創團隊在黃竹坑找到落腳點,業主是位穿人字拖收租的老廠房主。沒大理石大堂,但貨梯能進鏟車;沒空中花園,但天台准架太陽能板。簽約那日望著斑駁水泥柱上攀附的新藤蔓,突然覺得寫字樓租賃的真諦,不過是在鋼筋水泥裡種出適合自己的活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