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進君傲灣半年了,朋友總愛問:「住豪宅是什麼感覺?」老實說,奢華這詞太虛,不如說是種「被細緻包裹的生活感」。今早赤腳踩過客廳微涼的義大利魚肚白大理石,推開八米高的落地窗,鹹鮮海風混著中庭雨樹的草木氣息灌進來,這才是我每天睜眼就嘴角上揚的理由。
真正頂級的社區,硬體是門檻,活著的「服務」才是靈魂。上週颱風夜,家裡跳電一片漆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按了管家鈴。十分鐘後,穿著防雨制服的值班經理小陳已經站在玄關,手裡提著應急燈,髮梢還滴著水,開口第一句是:「林先生,抱歉讓您久等,工程部正在切換備用線路。」隔天清晨,物業送來手寫致歉卡和現烤可頌。這種不張揚的體貼,比鍍金水龍頭更戳心。
社區健身房面海整面落地窗,跑步機再高檔,都比不上看著浪花節奏抬腿來得帶勁。但真正讓我離不開的,是頂樓那間24小時書房。凌晨三點寫企劃案卡關時,推門進去總有兩三盞檯燈亮著。某次遇見隔壁棟的張醫師,他正翻著絕版醫學期刊,見我盯著滿櫃建築史書籍,隔天竟放了本簽名的《貝聿銘全集》在我家信箱。這種靜默的知識流動,比任何交誼廳寒暄都珍貴。
泳池畔的無邊際池水像是要流進海裡,黃昏時分常有人獨自漂浮。上個月某個週三午後,我撞見平時西裝革履的科技公司CEO,套著小鴨泳圈教女兒打水,笑聲濺得比水花還高。在這裡,財富數字被過濾掉了,留下的是晨跑時鄰居遞來的冰鎮檸檬水,是地下酒窖品酒會裡,退休外交官分享他1964年勃艮第的開瓶故事。
最奢侈的或許是「浪費時間的權利」。物業代收代辦所有瑣事,快遞、洗衣、甚至寵物美容。省下的時間,能坐在私人空中花園看著郵輪緩緩駛過基隆港,用整套骨瓷杯喝手沖咖啡。當生活節奏慢下來,才發現陽台那株九重葛每天綻放的花瓣數量都不同,才聽得見風穿過建築縫隙時,金屬結構發出的低頻哼鳴,那是專屬鋼筋叢林的搖籃曲。
當然也有代價。當朋友羨慕著說「你們社區連垃圾桶都是感應式」時,我沒說出口的是:完美需要高度自律。清晨六點垃圾車抵達前,分類好的回收物必須用指定半透明袋,廚餘桶不能殘留半片塑膠膜。有次我偷懶把紙箱隨意捆綁,十分鐘後管家就輕聲按鈴:「林先生,需要幫您重新包裝嗎?」那溫和笑容裡的壓迫感,比老闆瞪眼還讓人冒汗。
住在這裡像活在精心編排的劇場,只是佈景太真實。某夜加班回家,瞥見清潔阿姨蹲在景觀池邊,用牙刷細細刷洗鵝卵石縫的苔蘚。她抬頭對我笑:「這石頭要透亮才好看呀!」那一刻突然懂了,所謂頂級社區,不過是讓每片磁磚、每片落葉,甚至每個不被注意的角落,都能被鄭重對待的偏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