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赤鱲角機場,冷氣開得格外強勁。我盯著螢示屏上延誤至凌晨的航班資訊,身旁年輕情侶的對話飄進耳裡:「早知買旅遊保啦,起碼有錢食多餐和牛補數。」這話讓我啞然失笑——十幾年前在巴黎被偷光行李時,我也說過類似的蠢話。旅遊保險從來不是事後補償的工具,而是你踏上異國那刻就該穿在身上的隱形盔甲。
匯豐作為本地金融巨頭,旗下旅遊保險選擇多如機場免稅店的香水櫃檯。上個月幫家人整理保單時,我花了整晚比對條款,發現三款主力計劃藏着魔鬼細節。白金計劃標榜全球醫療運送,但細看附件小字,竟將高海拔登山事故列作「高危活動」排除;最平價的藍計劃在行李賠償上設有詭異條款——若延誤發生在回程航班,賠償額直接砍半。
真正讓我後背發涼的,是去年在北海道親歷的教訓。朋友滑雪摔斷鎖骨,自以為買的黃金計劃涵蓋運動意外,卻因沒注意「必須佩戴護具」的隱藏條款,七萬日圓的診療費全數自掏腰包。事後翻查匯豐條款才驚覺,連在泰國玩香蕉船都歸類為「專業水上活動」,需加購附加險。
挑選竅門藏在生活場景裡。常帶長輩出遊的,要盯著「隨行人士年齡上限」這行小字,匯豐部分計劃竟將七十歲以上長者醫療保額自動減半;攝影發燒友該檢查器材賠償是否包含無人機墜海;甚至連「旅程縮短」這種冷門項目,都能在颱風季救你一命——去年山竹襲港前,我靠這條款追回半島酒店兩晚房費。
最弔詭的是保費計算邏輯。試填相同資料到官網報價,發現兩人同行選「家庭計劃」竟比個別購買貴15%。保險經理解釋時眨眨眼:「系統預設你們會帶小孩嘛。」而當我假裝要帶八旬祖母遊東京,醫療保額驟降的同時,保費反而飆升三成,精算師的刀法著實精準。
理賠實戰才是試金石。前年羅馬機場丟失行李,匯豐要求提供警方報告的正本義大利文證明,逼得我在警局耗掉半天。後來學乖了,現在手機常存理賠部直線電話,過海關時先拍下行李轉盤當時間證明,連免稅店收據都按日期釘成冊——這些土法煉鋼的技巧,可比保單上印的「簡易理賠」四字實在得多。
深宵的機場咖啡廳,我看著那對情侶用手機比價旅遊保,螢幕光映著他們猶豫的臉。忽然想起保險業老師傅說過:「賠得爽快的保單,要麼保費貴得肉痛,要麼條款嚴得鑽不進。」這道理放諸四海皆準,重點是看清自己最可能用上的那條款,畢竟沒人能買斷所有風險,我們只是在賭概率最大的意外。
當你拖著行李走向登機口時,不妨自問:這趟旅程最怕發生什麼?是南美高原的直升機救援?還是東京血拼後行李被誤運到杜拜?答案浮現那刻,便是選對保險的開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