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收到老友阿明的电话,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银行今早call loan了,笔周转金月底到期不续,厂里几十人工资……” 窗外的维港灯火依旧璀璨,但我知道此刻中环某间办公室里,一份冰冷的内部备忘录正决定着无数个阿明的命运。汇丰的call loan通知,对港商而言从来不是简单的金融术语,那是悬在现金流咽喉上的一把刀。
所谓call loan,就是银行提前收回贷款。你以为签了三年期就稳坐钓鱼台?翻开贷款合同第37页小字,“市场重大变动时银行有权重新评估风险”。去年红磡的制衣厂陈生,抵押品估值因楼市波动跌穿警戒线,第三天就收到挂号信;中环做贸易的李太更冤,只因主要客户被列入美国制裁名单,授信额度瞬间归零。银行不是慈善家,当它们嗅到风险,抽贷速度比台风还急。
这把刀落下来时,伤口深浅各不相同。中小企业最易失血——厂房设备抵押率普遍超七成,订单回款周期却动辄90天。上周茶餐厅老板娘指着POS机苦笑:“汇丰突然收紧信用卡收单额度,每日入账截流30%,连买冻肉都要赊账。” 至于楼市里的苦主更比比皆是,加息周期里被call按揭loan的业主,往往被迫斩仓离场,湾仔那套劈价15%急售的千呎海景房,背后就是血淋淋的案例。
别等挂号信塞进信箱才行动。我的会计师行抽屉里总备着三件救命工具:首先是现金流压力测试表,用红黄绿三色标注未来12周每笔到期债务,当黄色区域超40%就要启动B计划;其次是抵押品价值监测系统,直接挂钩差饷物业估价署数据更新,楼价跌5%立即触发预警;最后是那叠泛黄的银行经理名片,从汇丰到渣打按联系频率排序——金融风暴教会我,永远要有Plan B的融资渠道。
上个月帮观塘注塑厂化解危机的实战堪称教科书。凌晨两点接到老板求救电话,汇丰因行业风险升级要抽走800万循环贷。我们三步破局:天亮前将德国新订单的信用证押给南洋商银贴现出300万现金;中午约见财务公司,用老板浅水湾住宅二按套现400万(比银行估值多押了15%);最关键是用新加坡客户预付款做担保,说服汇丰将call loan期限延后90天。当三笔资金在账户汇合时,老板瘫在椅上喃喃:“原来棺材本真能变周转金……”
企业主更要懂“财务防身术”。见过最精明的制衣商,永远在汇丰账户保持六位数“过路钱”,制造资金活跃假象;电子厂张总则每月准时还最低还款额,哪怕能全清也要留点“债”给银行追——有欠款才有谈判筹码。最绝的是葵涌物流公司老板,故意让五家银行同时持有少量贷款,“让狼群互相牵制,谁都不敢先扑上来”。
抽屉深处有份1998年的剪报,泛黄标题写着“雷曼倒台前夜仍在买入CDO”。金融游戏的残酷在于,当警铃大作时逃生门早已关闭。去年帮客户清算被call loan的玩具厂,在仓库角落发现整箱未拆封的现金流预警软件——他们总说等旺季过去再学避险。汇丰的绿色狮子不会对任何人网开一面,但那些在晴天修补屋顶的人,永远能在暴雨中守住最后的灯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