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場轉角的社區活動中心門口,幾個老鄰居圍著佈告欄指指點點,空氣裡飄著茶香和一點點火藥味。阿財伯的嗓門最大:「講什麼『共居空間』?根本是逼我們老人家跟後生仔鬥搶灶咖啦!」旁邊的陳太太立刻皺眉:「你懂什麼,新政策就是要幫年輕人減壓,不然誰敢生?」這畫面,幾乎是全台各公屋LINE群組的日常縮影。
上個月,新北市某處四十年老國宅電梯更新案吵翻了天。三樓以上住戶集體簽名要求加裝,一樓的張阿嬤卻死守著門口那方種了三十年九層塔的花台:「電梯井一挖,我的根就毀了!」管委會LINE群裡每晚十點準時開戰,年輕住戶貼出長輩爬樓梯喘不過氣的偷拍影片,老住戶翻出三十年前購屋時「保證永久棟距」的泛黃契約書。最後在里長押著建設公司重畫設計圖後,硬是在電梯側面留出個向陽小花圃,張阿嬤親手移栽九層塔那天,整棟樓飄著打拋豬的香氣。
資源分配永遠是燒滾水。高雄前鎮某社宅的媽媽群組瘋傳「垃圾間攻略」——週三清潔隊收大型家具前夜,總有八成新的嬰兒床驚喜出現;台北文山區的住戶則發展出「屋頂農場輪值表」,頂樓違建拆除後的空地,七十盆草莓由十二戶人家按澆水日認養。最妙的是桃園某社區的「共乘冷氣」方案,西曬戶與陰面戶簽暑季契約書,八月電費單硬是比隔壁棟少個零頭。
真正的高手在陽台。見過三坪陽台養出百香果棚兼曬衣場嗎?鐵窗橫桿掛滿活動式盆栽架,衣服晾在果藤縫隙間吸收著植物蒸散的水氣,收下來竟有淡淡草木香。更有人把報廢機車後視鏡改裝成「防盜廣角鏡」,掛在樓梯轉角照見上下三層動靜。這些生存智慧從不在政府宣導手冊裡,而是在管理室那本被咖啡漬暈染的住戶留言簿中,一頁頁手繪圖解比IKEA說明書還精實。
深夜滑開社區群組,總有幾則貼文讓人心頭發緊。像那個ID「等家的貓」發的:「阿母今早被房東趕出來,輪椅卡在窄梯間照片」,後面跟著二十三戶接力喊「先放我家玄關」;或是颱風夜裡突然跳出的「頂樓鐵皮要飛了,誰家有大力膠帶?」五分鐘後,七支手電筒光柱在狂風暴雨中於頂樓交會。這些碎片堆疊成某種奇特的歸屬感——當你在電梯裡聞到六樓林醫師家的當歸味,就知道春天濕氣又重了。
公屋裡的人間劇場永遠比八點檔精彩。那個總在佈告欄貼毛筆字公告的退役老教師,某天被發現在地下停車場教新住民媽媽寫名字;愛檢舉鄰居曬被子的嚴苛阿姨,竟是社區食物銀行最長期的志工。所謂的「理想居住」,或許從來不是坪數大小或設施新舊,而是當你發現對門阿伯三天沒澆花時,會自然抓起水壺越過那道斑駁的門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