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接到銀行推銷電話時,那句「免手續費分期零壓力」總是特別誘人。冷氣壞掉的那個月,我也差點按下同意鍵,直到發現分12期竟要多吞8%隱形成本。信用額度分期像把雙面刃,用得好是現金流救生圈,用不好就成了債務漩渦的開端。
老實說,所謂「免利息」根本是場語言魔術。去年換筆電時我細算過,號稱分期零利率的方案,其實把成本全灌進「帳管費」裡。當行員微笑說每月只要付988元,我抓起計算機當場拆解:原價三萬六的商品,分36期總繳四萬二,等於年利率逼近15%。他瞬間僵住的表情,至今想起來都覺得荒謬。
真正該盯住的數字是「年化百分率」(APR)。某次在百貨公司化妝品櫃,櫃姐熱情推薦分三期送小樣,我請她翻出合約最末頁的APR欄位—14.99%的數字燙得我縮手。後來學會隨身帶APR試算APP,輸入期數和總費用,三十秒就戳破那些「只要每天一杯咖啡錢」的話術。
更凶險的是循環利率陷阱。曾幫親戚處理債務時發現,她誤把分期帳單併進最低應繳金額,剩餘款項立刻啟動18%循環息。這就像把硝化甘油倒進普通包裹,原本可控的分期債務突然引爆成高利貸,銀行卻在合約第7條第3項用六號字註明了這條規則。
但分期絕非洪水猛獸。三年前我靠它撐過診所裝修淡季,關鍵在「三秒決策法」:先確認APR低於5%、還款期不超商品使用年限、總成本少於預期收益。那次設備升級帶來的業績成長,三個月就填平分息坑洞。就像雨天借傘,重點是確認自己明天有太陽可曬。
最近幫大學生姪女破解電信合約時更深刻:真正的高手都在玩「隱形槓桿」。她申辦零卡分期買繪圖板,同時把原定購機款轉投年配息6%的金融股。十二期繳完時,股息竟覆蓋了八成帳管費。這種操作要像走鋼索般精準—現金流缺口超過三個月就危險。
申請當下的小動作決定成敗。上個月幫母親辦醫療分期時,我要求業務把「提前清償免違約金」手寫註記在合約封面。果不其然,繼承遺產後想提早結清時,分行主任起初推說系統無法處理,看到那行加粗簽名才摸摸鼻子解約。魔鬼總在條款細節裡冷笑。
記得,當推銷員說「手續費只要3%很划算」時,請反問:「如果用原始利率計算,這筆借款在墨西哥該收多少利息?」這招是我在瓜達拉哈拉市集學到的—當地攤販聽到後總會眨眨眼,笑著給出真實價碼。金融遊戲的本質,從來就沒離開過街頭智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