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打著「家庭財富安全規劃」的文章看多了,公式化的步驟、制式的建議,彷彿每個家庭都是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但我們都清楚,現實哪有這麼簡單?在保華保險深耕這些年,我深刻體會到,所謂「終極指南」,不在於提供標準答案,而是幫你看清那些藏在日常背後的「隱形漏洞」,找到屬於你家的「財富基因」。
錢,大家都想賺更多。但守財,尤其是守護整個家庭的財富堡壘,難度往往被嚴重低估。它不是買幾支股票、存點定額定存就高枕無憂。真正的威脅,常常來自意想不到的地方:一場重病掏空畢生積蓄;一次意外讓家中經濟支柱倒下;甚至只是單純的通貨膨脹,像溫水煮青蛙般侵蝕你以為安全的存款。我見過太多高薪家庭,表面風光,財務結構卻脆弱得不堪一擊。
規劃家庭財富安全,第一步不是急著看產品,而是老老實實做一次「財務健檢」。這健檢,遠比想像中複雜。收入來源穩定嗎?有沒有過度依賴單一成員?每月固定支出外,那些「非固定」但「必要」的支出(像孩子的教育金、長輩的孝養費、未來的退休準備)佔了多少?更重要的是,家裡有沒有一筆「雷打不動」的緊急備用金?這筆錢,至少要能撐過半年完全沒收入的日子,而且不能是隨時可能被挪用的股票或基金。
談到保險,誤區太多了。有人覺得買了終身醫療就萬事足,卻忽略了一次性給付的重大疾病險或失能扶助險,在面對長期、巨額醫療支出時,才是真正的救命稻草。有人拼命幫孩子儲蓄,自己身上的保障卻薄得像張紙,這根本是本末倒置。保華處理過的理賠案裡,最讓人唏噓的,往往是經濟支柱保障不足,出事後整個家庭財務瞬間崩盤。
保障型保險,是地基。沒有紮實的地基,上面蓋什麼豪華建築都是危樓。壽險額度要夠,至少要能覆蓋房貸、孩子到成年的基本教育費用、家庭未來十年的基本生活費。醫療險不能只看病房費,雜費限額、手術倍數、是否有理賠新式治療(像標靶藥物、免疫療法)才是關鍵。失能險更是重中之重,失去工作能力帶來的長期收入中斷,殺傷力遠超一般疾病。這些保障,是家庭財富安全網最核心的鋼索。
地基穩了,才能談累積與增值。這時,儲蓄險、年金險、投資型保單等工具才派上用場。但千萬別被高預定利率或漂亮的數字迷惑。重點在於:這筆錢預備何時用?目標是什麼?孩子的教育金?自己的退休金?不同的時間軸和目標,適合的工具截然不同。強迫儲蓄的紀律性很重要,但流動性也要考慮。誰能保證未來二十年完全不會動用到這筆錢?
稅務,是財富傳承躲不開的課題。台灣的遺產稅免稅額雖有1200萬,但加上各項扣除額,實質課稅門檻其實不低。但問題在於,遺產的組成是什麼?如果大部分是缺乏現金流的不動產,後代可能面臨繳不出稅金的窘境,被迫賤賣家產。人壽保險的身故保險金,有明確指定受益人時,原則上不計入遺產總額,是預留稅源、確保財富完整傳承的利器。這點,常被忙碌的中產家庭忽略。
規劃不是一勞永逸。孩子出生、買房背貸、升職加薪、父母年邁…家庭的財務面貌一直在變。保單買了放進抽屜就忘記,是最大的浪費。至少每兩年,或家裡有重大變化時,一定要把保單拿出來,對著現在的財務狀況重新檢視。保障缺口補了嗎?當初設定的保額還夠嗎?儲蓄目標進度如何?是否需要調整繳費方式?這「保單健檢」的功夫,就像定期保養愛車,能讓你的財富安全網始終保持在最佳狀態。
在保華這麼多年,我最大的感悟是:財富安全規劃,表面看是數字和產品,骨子裡卻是對「家」的責任與愛。它不追求暴富的刺激,而是追求一種「穩穩的幸福」——無論風雨如何,家這艘船的底艙始終堅固,讓家人有足夠的底氣面對未知。這份安心感,才是真正無價的財富。你的船,底艙夠穩了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