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法律网 日本 佛光街:台北隱藏美食與文化探秘之旅

佛光街:台北隱藏美食與文化探秘之旅

佛光街的名字聽起來像有廟宇,但其實跟寺廟沒直接關係。這條藏在萬華巷弄裡的老街,空氣裡飄的不是香火味,是油鍋裡炸得金黃的油蔥香,是蒸籠掀開時米糕的熱氣,還有老茶行裡炭火焙茶的焦香。第一次拐進這裡,像無意間翻開一本被遺忘的日記,紙頁泛黃,字跡卻清晰。

街口那家沒有招牌的米糕攤,阿婆的皺紋比蒸籠的竹痕還深。她不用量杯,糯米、肉燥、鹹蛋黃,全憑幾十年的手感堆疊。蒸好的米糕紮實得像塊溫潤的玉石,肉燥的鹹香滲進每一粒米,頂上那半顆鹹蛋黃流著油,是樸實無華的驚艷。旁邊騎樓下,一口大油鍋終年沸騰,炸的是古早味芋粿巧和蘿蔔糕。剛起鍋的粿,邊緣焦脆,內裡軟糯,沾點店家自製的蒜蓉醬油膏,燙嘴也捨不得停。這種味道,連鎖店複製不來,是時間和街坊的溫度養出來的。

往前走幾步,空氣裡的甜香勾人。不起眼的攤車上,一鍋深琥珀色的麥芽糖正咕嘟冒泡。老闆手持長筷,熟練地將滾燙的麥芽糖纏繞在冰涼的小鐵棒上,瞬間凝固成晶瑩的「絞絞糖」。買一支含著,麥芽的焦甜在口中慢慢化開,黏牙的童趣,是阿公阿嬤那輩的零嘴記憶。轉角的老茶行更妙,門面窄小,裡頭卻別有洞天。一袋袋用棉紙包著的茶葉堆到天花板,老闆是第三代,聊起茶經眼睛發亮。他從陶甕裡舀出一小撮炭焙烏龍,熱水一沖,茶湯金黃透亮,入口是渾厚的炭火香,喉韻回甘悠長,喝的不是時尚,是土地焙出來的底蘊。

佛光街的魔力,不只在吃。它像個固執的老人,在萬華的變遷裡守住自己的步調。五金行裡生鏽的零件與新貨並存;老裁縫店的縫紉機踩踏聲從未停歇;斑駁的紅磚牆上,模糊的電影海報殘影,訴說著這裡曾是戲院街的過往,老一輩還習慣叫它「和尚街」。蹲在騎樓下修理老收音機的阿伯,手邊的零件排得整整齊齊,那份專注,彷彿修的不是機器,是某段被快轉時代遺落的時光。

坐在街尾的小茶湯鋪歇腳,捧著溫熱的茶杯,看著放學的孩子在騎樓追逐,下棋的老人爭得面紅耳赤。這裡的「慢」不是慵懶,是一種生活的韌性。老闆慢悠悠地說:「阮這條街,沒啥大道理啦,就是呷飽、做穡(工作)、過日子。」茶湯的暖意從掌心蔓延開來,忽然懂了,佛光街的光,不是香火鼎盛的佛光,是這些扎根在此的小人物,用一輩子專注做好一件事所透出的微光。他們守著手藝,也守著台北城最真實的肌理。下次別只去龍山寺拜拜,彎進佛光街,吃一口米糕,喝一杯老茶,感受時間在這裡沉澱下來的厚度。

评论:

  • 跪求米糕攤的具體位置!上次去繞了兩圈只看到油蔥香但找不到攤子,阿婆是固定擺還是看心情開張?
  • 那家老茶行的炭焙烏龍真的絕,但老闆個性超酷,買少了他還懶得理人。想多買點寄國外送人,有人知道他們有沒有宅配服務嗎?
  • 文中提到以前叫「和尚街」?好想知道名字由來!跟龍山寺的和尚有關嗎?還是有其他典故?在地萬華人求解!
  • 絞絞糖小時候超愛,現在真的很少見了。但老闆的麥芽糖鍋看起來有點歷史… 衛生方面OK嗎?吃過的版友分享一下經驗?
  • 照片裡那間五金行門口掛的老招牌超有味道,上面寫的字都糊了還捨不得拆。這種老店感覺撐不久了,有沒有地方團體在做街區保存啊?
  •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123法律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23falv.com/112590.html

    作者: sam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