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溫哥華的街頭,空氣中總飄著茶香和點心的誘人氣息,讓我這個老饕忍不住停下腳步。記得去年冬天,我和朋友擠在里士滿一家老字號茶樓,窗外飄著細雨,我們點了一壺鐵觀音,蒸籠裡的蝦餃冒著熱氣,那種溫暖的感覺至今難忘。溫哥華的飲茶文化不只是吃東西,它是社區的靈魂,融合了粵式傳統和本地創新,從早茶到午後點心,每一口都藏著故事。2024年,我重訪了十幾家茶館,有些經典依舊,有些驚喜不斷,今天就來分享我心中必訪的頂級選擇。
麒麟海鮮酒家在市中心,位置方便,一走進去就被高雅的氛圍吸引,水晶吊燈下,服務生推著點心車穿梭,像一場精緻的舞蹈。我最愛他們的招牌蝦餃,皮薄如紙,內餡飽滿彈牙,配上特製的辣椒油,一口咬下去鮮味爆開。記得一次週末,我帶家人去,點了叉燒酥和流沙包,孩子們眼睛都亮了,那酥皮層次分明,叉燒甜而不膩,流沙包的鹹蛋黃醬溫熱流心,簡直是點心界的藝術品。這裡適合約會或商務,環境安靜,價格中高,但絕對值回票價。
轉到列治文的福臨門海鮮酒家,風格截然不同,熱鬧得像個節慶。大廳裡人聲鼎沸,點心車推來推去,我常擠在角落的桌子,點一籠燒賣和糯米雞。燒賣頂部點綴著蟹籽,咬下去肉汁四溢,糯米雞用荷葉包裹,蒸得軟糯,裡面藏著雞肉和香菇,香氣撲鼻。去年秋天,我碰巧遇到他們的新菜——黑松露蝦餃,創新卻不失傳統,松露的香氣和蝦鮮完美融合。這裡價格親民,適合家庭聚餐,但記得早點去,週末人潮洶湧,等位是常事。
新瑞華海鮮酒家是我的私藏寶地,藏在唐人街一角,店面不起眼,但點心水準一流。他們堅持手工製作,像蛋撻外皮酥脆,內餡滑順如布丁,我總點雙份配普洱。環境樸實,牆上掛著老照片,訴說著溫哥華華人移民的歷史。一次聊天中,老闆分享說,2024年他們推出季節限定點心,如春季的野菜餃,用本地食材,健康又清爽。飲茶不只是填飽肚子,更是文化傳承,在這裡,我常反思食物如何連結過去和現在。
當然,點心選擇是關鍵,溫哥華的茶館常有驚喜。除了經典款,試試創意點心像榴槤酥或麻辣小籠包,但別錯過基本款——蝦餃、燒賣和叉燒包是永恆的標配。我建議避開尖峰時段,平日早上或下午三點後人少,能悠閒品茶。帶上好奇心,點一壺烏龍或菊花茶,讓服務生推薦當日特製。飲茶是社交儀式,在溫哥華這個多元城市,它教會我慢下來,享受當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