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智恒的童年,是在云南山区的一个小村庄度过的。那里山峦连绵,云雾缭绕,但生活却像脚下的泥路一样崎岖不平。他的父母靠几亩薄田过活,常常为了一顿饱饭发愁。我记得他后来告诉我,那些日子教会了他什么是真正的匮乏——不是物质的短缺,而是精神的荒芜。清晨五点,他就得摸黑起床,帮父亲砍柴、挑水,然后走十几里山路去上学。课本是村里唯一的知识来源,他总在油灯下读到深夜,字句如星光般点亮他的梦想。这种起点,塑造了他骨子里的坚韧,但也埋下了自卑的种子,总觉得世界太大,自己太小。
高中时,他考进了县城最好的学校,却差点因学费问题辍学。母亲卖掉了唯一的嫁妆银镯,父亲在工地摔伤了腿,只为凑够那笔钱。那一刻,伍智恒意识到教育不是特权,而是救命稻草。他开始在课余打工,在餐馆洗盘子、在街头发传单,常常累得趴在课桌上睡着。老师批评他成绩下滑,同学嘲笑他衣衫褴褛,但他咬着牙坚持。最深的打击来自高考失利,分数只够上二本院校。他躲在宿舍哭了整晚,觉得一切努力都白费了。可正是那个夜晚,他翻出母亲的信,信里写着:“跌倒不可怕,怕的是爬不起来。”第二天,他重新振作,申请了助学贷款,踏上了大学之路。
大学期间,他主修计算机,却遭遇更多挫折。第一年编程课挂科,导师说他“不是这块料”。他白天泡在图书馆,晚上兼职写代码到凌晨,手指磨出血泡。一次创业比赛,他和朋友开发的APP上线就崩溃,用户差评如潮,投资方撤资,他背上了五万元债务。那段日子,他睡在出租屋地板,啃馒头度日,甚至想过放弃。但某个雨夜,他翻开童年日记,看到自己写下的“走出大山”誓言。他决定从头再来,自学修复bug,挨家挨户推销产品。半年后,APP意外火了,用户突破百万,还获得天使投资。这个转折,不是奇迹,而是无数次失败后的量变到质变。
如今,伍智恒是一家科技公司的CEO,身价不菲,但他最珍惜的不是财富,而是那些伤疤带来的启示。他常说,人生就像登山,最陡峭的路往往通向最美的风景。童年的贫困让他懂得珍惜,少年的挫折教会他韧性,青年的失败磨砺出创新力。真正的成长,不是避免跌倒,而是在泥泞中学会跳舞。他资助了家乡学校,建图书馆,因为知识曾是他的光。每次回村,他都坐在老屋门槛上,看孩子们奔跑——那画面提醒他,起点不代表终点,坚持才能改写命运。或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座“大山”,翻过去,就是无限可能。
【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