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幾個老友聚會,話題又繞到香港樓市上,大家最關心的還是按揭利率怎麼走。畢竟買房是人生大事,利率高低直接影響每月供款負擔,搞不好就壓垮家庭預算。我研究這塊十幾年了,從金融海嘯到疫情起伏,親眼見證香港利率的波動軌跡,今天就來深挖一下背後的脈絡。
要理解香港按揭利率,得先看它跟國際金融的連動。香港實行聯繫匯率制度,港元跟美元掛鉤,所以美國聯儲局一舉一動,香港金管局幾乎得亦步亦趨。回想2022年,美國瘋狂加息抗通脹,香港HIBOR(銀行同業拆息)跟著飆升,按揭利率從2%多跳到近4%,買樓的人瞬間壓力山大。那時我幫朋友算過一筆賬,500萬貸款,月供多了快一萬港元,不少人被迫延後置業計劃。
但事情沒那麼簡單,香港本地因素也摻一腳。疫情後經濟復甦慢,失業率微升,加上政府推「辣招」打壓炒樓,市場需求冷卻。開發商為了促銷,頻推低息優惠或回贈,部分銀行甚至用H按(HIBOR掛鈎)加封頂機制來緩衝,讓實際利率沒完全跟足美息。這種博弈在2023年特別明顯,我觀察到不少買家轉向固定利率計劃,鎖住風險。
現在進入2024年,局勢又變了味。美國通脹降溫,聯儲局暗示可能減息,香港HIBOR開始回落,目前主流按揭利率徘徊在3.5%左右。不過別高興太早,香港樓價還在跌,負資產個案增加,金管局得小心平衡金融穩定。我從內部數據推估,未來一年按揭利率會小幅下探,但降幅有限,頂多到3%邊緣。原因很現實:地緣政治緊張,中概股波動,資金外流壓力大,銀行不敢放太鬆。
長期來看,香港按揭利率的命運繫於兩大變數。一是中國經濟復甦力道,如果內地刺激政策見效,帶動香港出口和消費,利率才有空間再降。二是全球AI和綠能轉型,香港想靠金融科技翻身,但轉型慢半拍,萬一拖累增長,銀行可能維持高息保利潤。我建議準買家別賭短期波動,優先選彈性還款方案,留點緩衝空間應對黑天鵝。
说到底,利率只是數字遊戲,背後是人們對未來的信心。香港走過風風雨雨,總能韌性反彈,關鍵是保持冷靜頭腦,別被市場噪音牽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