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陪阿銘去辦護照,才驚覺流程和幾年前完全不同了。站在外交部領事事務局門口,看著電子螢幕上跳動的號碼牌和人龍,差點以為自己走錯了地方。櫃檯前排隊的張太太無奈地告訴我,她以為現場抽號就好,結果上午九點來,系統卻顯示當天預約全滿,只能現場等後補,一等就是四小時。這年頭,沒搞懂新規矩,連出國的門票都難拿到手。
現在想辦護照,兩條路擺在眼前:線上預約像搶演唱會門票,得拼手速;現場排隊則像耐力賽,考驗體力。我親身試過兩條路,發現預約系統每天凌晨零點會釋放未來三十天的名額,這時段最容易搶到理想時段。某個失眠的深夜我隨手一點,竟輕鬆約到隔週三早上十點,比白天卡頓的系統順暢太多。若非得現場排,切記避開週一和連假前夕,週二下午通常是冷門時段,我曾見證有人四十分鐘就通關成功。
踏進辦事處大廳別急著抽號,先衝向最裡面的「文件檢核區」。這裡藏著成敗關鍵——有位戴眼鏡的資深大姐,火眼金睛專抓缺失。我親眼看到她把年輕人的申請表推回去:「你爸的舊名沒填在父欄位,回去查清楚再來!」後來才知,父母若曾改名,戶籍謄本上的舊名也得填入表格,這細節連戶政事務所人員都可能忽略。建議提前下載表格,用鉛筆試填後再謄寫,避免塗改痕跡。
照片是退件重災區。牆上貼著範例圖,但魔鬼藏在細節裡:穿淺藍上衣站在藍幕前,後製時可能被誤判成合成照;瀏海遮眉、耳環反光都可能被退。最穩妥的做法是找相館拍,說「護照專用」,他們懂調整膚色避免過白。阿銘省錢自拍,結果因「下巴陰影過深」重拍三次,最後還是花錢解決,得不償失。
繳費櫃檯藏著小驚喜。多數人直奔信用卡機,其實現金櫃檯常更空。更棒的是代領服務:辦妥時勾選「委託代領」,填張簡單委託書,親友就能持你的舊身分證和收據來取件。上週我幫出差中的學姊代領,看著她傳訊說「護照躺在公司櫃子裡了」,有種特務接頭的趣味。
領到那本深藍小冊的瞬間,指腹摩娑燙金的國徽,突然想起二十歲第一次拿護照的悸動。那時手寫表格的墨水味,櫃檯職員蓋章的悶響,和現在電子叫號聲交疊成時空蒙太奇。科技讓流程變快,卻沒帶走紙本證件獨有的儀式感——當海關翻開扉頁的剎那,我們終究是帶著故事遠行的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