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盯著螢幕上跳動的美股報價,手指無意識敲著咖啡杯。去年那波急跌讓我賬戶蒸發了20%,當時的恐慌感至今還黏在胃裡。華爾街像座巨型賭場?或許吧,但這場遊戲的骰子灌了鉛——有些規則藏在K線圖背面,只有摔過跤的人才摸得著紋路。
記得2020年3月熔斷那週,我任職的投行交易廳瀰漫著隔夜披薩的氣味。實習生顫抖著問:「是不是該把父母養老金贖回?」而角落裡老交易員正加碼期權倉位。後來市場V型反轉,新手死在黎明前,老狐狸的獎金翻倍。市場從不講公平,它只獎賞讀懂它脾氣的人。
真正驅動股價的從來不是財報數字本身。當蘋果公布季營收增長5%,華爾街卻砸盤7%,因為分析師預期是6%。這荒謬的「預期落差遊戲」我玩了十五年,核心祕密在三個字:敘事權。誰掌控故事走向,誰就捏著股價開關。看看特斯拉——它的本益比是豐田的三倍,難道真因造車技術領先?不,是馬斯克把電動車變成了拯救人類的聖盃。
聯準會的椅子比總統寶座更有威力。去年三月我在傑克森霍爾年會當外圍記者,鮑威爾演講稿洩露時,黃金期貨每秒波動抵得上非洲小國GDP。更隱形的推手是「流動性暗河」:日本央行維持YCC時,渡邊太太們借日元買美債的套利交易,能讓十年期美債殖利率瞬間蒸發0.3%。這些跨洋暗流,財經新聞永遠慢半拍。
散戶最常掉進的陷阱叫「錨定效應」。某支股票從100元跌到60元覺得便宜,卻忽略它三個月前才值40元。我開發過機構用的情緒指標,當論壇出現「抄底」「死守」這類詞頻率激增,往往是波段高點。真正該恐懼的,恰恰是多數人開始貪婪的時刻——就像2021年迷因股狂潮,連擦鞋童都在討論GameStop。
我的避險基金合夥人有條牛仔褲,膝蓋處磨得泛白。那是2008年雷曼倒閉那週,他跪在彭博終端前操盤磨破的。「永遠留三顆子彈」是他紋在手腕的準則:總資產10%現金應急,20%黃金ETF對沖黑天鵝,核心倉位用選擇權鎖住下方風險。去年硅谷銀行暴雷時,這條法則讓我們吃下恐慌拋售的帶血籌碼。
當市場開始歌頌「這次不一樣」,快摸錢包還在不在。科網泡沫破滅前,分析師用點擊率估市值;次貸危機前,銀行家說房價永不落。現在呢?AI概念股的本夢比已經飆到連營收都不用看。我書架上擺著《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1841年出版——太陽底下從無新鮮事。
最珍貴的投資課不在交易大廳。去年拜訪蒙大拿牧場主,他指著草場說:「颶風來時蹲低身子,等風撕碎那些站太高的蠢蛋。」這話讓我清空所有槓桿倉位。兩個月後區域銀行股崩盤,華爾街精英們的對沖策略,還不如老牛仔的生存智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