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爾本冬天的風鑽進外套領口時,我正站在亞拉河畔發呆,手裡捏著剛從超市買的特價三明治。三年前降落在雪梨機場那天的興奮感,早被每月準時報到的帳單磨得發亮。留學澳洲像一場華麗的冒險,但口袋裡的硬幣叮噹作響,才是這場旅程最真實的背景音樂。
學費永遠是那頭房間裡的大象。八大名校的商科碩士,一年動輒四萬五到五萬澳幣起跳,醫科牙醫更衝上七萬大關。我當初選了阿德雷德大學,純粹因為南澳學費比雪梨少了近兩成。別被「平均學費」這種數字迷惑,同校不同科系的價差能讓你懷疑人生。我那讀景觀設計的室友,學費硬是比我這教育系的多繳了八千澳幣,她苦笑說:「每份設計圖都是用台幣墨水畫的。」
住宿費是第二隻吸血獸。初來時住市中心學生公寓,每週三百二十澳幣的單人房像個精緻鳥籠。半年後搬到郊區和當地家庭分租,每週瞬間省下一百三十塊。廚房飄著房東太太煮的羊肉咖哩味,後院還有棵老檸檬樹,省下的錢夠我每月跑兩趟維多利亞市場買海鮮打牙祭。記住,離市中心電車十分鐘的區,租金可能是正市中心的一半。
真正咬人的是小開支疊加起來的鯊魚齒。OSHC學生保險每年六百多澳幣看似合理,直到我智齒發炎去診所,才發現保險只給付標準拔牙費的三分之一。教科書更是搶錢,法律系朋友捧著兩本磚頭厚的原文書結帳,刷卡機顯示四百七十澳幣時他臉都綠了。後來我們學會上「StudentVIP」找二手書,或直接到圖書館預約課本掃描重點章節。
省錢的藝術在細節裡翻騰。我打工的咖啡店老闆娘教我一招:週三下午去維多利亞女王市場,菜販急著清貨時,五澳幣能扛回一箱稍微碰傷的牛油果。Coles超市關門前兩小時,冷藏區貼黃標的即期品半價起跳,我的冰箱冷凍庫永遠塞滿三塊錢的高級牛排。交通費?墨爾本的Myki卡設定兩小時上限,善用腳踏車共享和週末免費電車區,每月能從交通預算榨出兩張電影票錢。
打工是必修的生存學分。別只盯著華人餐廳,學校圖書館時薪三十一澳幣排書架,比中餐館洗盤子多十塊。我接過最划算的活是幫教授錄訪談逐字稿,時薪四十五澳幣還練聽打速度。切記每兩週工作別超四十小時的簽證紅線,去年有印度學生在便利超商超時打工被查到,差點連學位都賠進去。
最深的領悟是:預算表得留「崩潰基金」。當你熬完期末考卻收到超速罰單二百三十澳幣,或是筆電在期末報告死線前罷工,這筆錢能救命。我在第三學期設置了「焦慮存款罐」,每次想買拿鐵就投五塊錢硬幣,半年後竟攢出一次塔斯馬尼亞旅行的機票。
此刻窗外的電車噹噹駛過,咖啡杯底沉著最後一口涼掉的卡布奇諾。留學帳本上的數字會褪色,但那些為省錢學會的生存技——用紅酒煮出法式燉牛肉、在二手店挖到十塊錢的UGG、和房東學用桉樹葉除霉——這些才是澳洲真正塞進我行囊裡的寶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