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覺得把信用卡債務一口氣還清是財務解脫的終點,那種無債一身輕的感覺,確實讓人上癮。但在我走過這條路後,才發現它藏著坑洞,一不小心就跌進更深的泥沼。
記得三年前,我拿到一筆意外之財,毫不猶豫全砸進卡債裡。帳戶歸零那刻,我以為自由了,結果隔月車子拋錨,修理費要兩萬塊。我連緊急基金都沒留,只好再刷信用卡,利息比之前還高,債務反而滾雪球般膨脹。這種現金流斷裂的風險,就像把救命錢鎖進保險箱,門一關,才發現鑰匙丟了。
機會成本也是隱形殺手。假設你欠了十萬塊卡債,利率18%,如果選擇分期還,每月付個幾千,剩下錢投資在年回報5%的ETF。十年下來,投資收益可能覆蓋債務損失,甚至小賺。但一次還清,等於把資金凍結,錯過市場成長。我認識一位朋友,急著清債,結果錯過股市低點進場,少賺了近百萬。
信用評分更是一場心理遊戲。還清債務後,銀行看你帳戶空了,可能降低信用額度或關閉卡號。我親身經歷過:還清卡債當月,信用分數反而掉了30點,因為信用使用率從50%飆到90%。後來申請房貸時,銀行皺著眉問我「現金流去哪了」,拖了半年才核准。
心理層面也別輕忽。一次還清給人虛幻的安全感,容易忽略其他高息債務,比如車貸或學貸。我有陣子只專注卡債,結果忽略了利率更高的個人貸款,利息默默吃掉薪水。債務管理是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平衡才是王道。
現在,我會建議先留三個月生活費當緩衝,再用「債務雪崩法」:優先還最高利率的卡債,其他慢慢來。或者找低利整合貸款,把利率壓到10%以下。財務自由不是清空數字,而是讓錢為你工作。
回顧這段路,我學會了:還債像治水,堵不如疏。衝動清債可能淹沒自己,穩健分流才能流向大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