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溫哥華機場入境大廳那刻,手裡攥著剛蓋章的護照,冷冽的空氣混著咖啡香鑽進鼻腔。十年前那個台北午後,我對著螢幕上移民分數計算器發呆的模樣還清晰如昨。這條路,走過才懂箇中滋味。
所謂「快速通道」,拼的是分數組合拳。聯邦技術移民(FSW)那套計分系統像精密的齒輪,年齡、語言、學歷、工作經驗環環相扣。我的轉折點在雅思:咬牙三個月每天五點摸黑練口說,硬是把CLB9衝到CLB10。別小看這1分差距,當EE分數池裡人人都是470起跳時,多1分可能就是早半年收到ITA邀請函的關鍵。記得把ECA學歷認證放在最前頭做,我見過太多人卡在WES認證耗掉三個月,眼睜睜看分數線飄走。
落地後才是真實戰場。列治文的公寓租賃廣告寫著「押金+首月租金」,等見到房東才知溫哥華租房市場的潛規則:新移民沒信用紀錄?得預付半年租金。後來學乖了,帶著台北銀行開的信用證明英文公證本,房東眼神立刻從打量變成歡迎。超市採購更是學問,大統華的台灣味泡麵貴得扎心,轉戰Costco買十公斤裝麵粉自己桿麵條,省下的錢夠繳半個月公交卡。
西海岸的雨能從十月綿延到隔年四月。頭兩年總在陰鬱天裡想家,直到在Kitsilano社區中心遇見打太極拳的香港老爺子。他遞來熱騰騰的港式奶茶說:「後生仔,溫哥華的生存法則寫在黃頁第38頁——去圖書館找義工組織。」後來我在溫東的Food Bank每週切兩天洋蔥,三個月後收到義工證明時,社區中心的職員笑著抽出一張表格:「現在能幫你開本地工作推薦信了。」
醫療卡MSP的等待期是場豪賭。認識的東北大哥在登陸第四個月踢球骨折,帳單數字嚇得他妻子當場掉淚。聰明人會買臨時醫療險,但要注意條款細節:某家知名保險把「滑雪意外」列在除外責任,而惠斯勒可是溫哥華人的後花園。我總在登山包側袋塞著緊急聯絡卡,正面寫英文,背面用繁體字加註血型與台灣緊急聯絡人——這片山林很美,但救護直升機的費用能吃掉半年存款。
最近常開車經過Marine Drive那片櫻花林,後座女兒用台語混著英語數花瓣。移民像移植大樹,根系在異土裡掙扎著找水源,枝枒卻意外觸到更遼闊的天空。當你學會用Costco烤雞骨架熬湯底,用台灣帶來的麻油炒本地野菇,當房東太太開始向你請教鳳梨酥做法——恭喜,你正在長出新的生存根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