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在銀行更新定存時,櫃檯經理指著利率牌小聲說:「下個月可能又要變動了。」這句話像顆小石子扔進心裡,漾開一圈圈漣漪。利率這東西,平時像空氣般存在感稀薄,直到它開始流動,才發現自己每口呼吸都受它牽制。這幾年各國央行利率像坐雲霄飛車,我們握著存摺或手機銀行APP的手,也不自覺跟著冒汗。
記得二十年前剛工作時,郵局定存利率還有3%,長輩總說「錢放銀行最穩」。如今推開玻璃門,櫃檯後方的電子看板閃著0.8%的數字,連通膨的車尾燈都追不上。有次聽理專感嘆:「現在存一百萬,一年利息不夠吃兩次高檔牛排。」錢在帳戶裡沉睡的同時,購買力正被通膨這隻隱形蟲啃食著。
當升息腳步響起,定存族眼睛剛亮起來,房貸族卻開始胃痛。去年鄰居陳太太握著房貸調漲通知單來敲門,紙張邊緣被捏得發皺。「每月多繳三千二,孩子暑期班費就沒了。」她苦笑著泡茶,蒸氣混著嘆息在客廳飄。利率像蹺蹺板,一端托起儲蓄者的期待,另一端壓著貸款人的肩膀。
資本市場更暗潮洶湧。債券價格與利率像在跳探戈,你進我退的腳步讓投資人心跳加速。去年美國升息時,朋友老林持有的債券基金淨值溜滑梯,他自嘲:「領的利息像咖啡杯底的糖粒,本金縮水卻是整杯咖啡灑了。」而股市這頭巨獸對利率變動更敏感,科技股尤其像驚弓之鳥,聯準會主席一句話能讓螢幕瞬間翻紅轉綠。
最弔詭的是「利率倒掛」現象——當短期利率反常地高於長期利率,經濟學課本說這是衰退前兆。去年在財經節目裡看到這名詞時,我盯著家中房貸合約與股票帳戶發愣。該提前還貸鎖定成本?加碼債券等待降息?還是趁股市恐慌撿便宜?每個選擇都像在迷霧中擲骰子。
摸索幾年後有些體悟:別把雞蛋全押在利率預測上。我將資金切成三塊:短期要用的錢放高流動性存款,雖利息微薄但能隨時應付升息帶來的貸款壓力;五年內用不到的轉投中短期債券,降息時賺價差,升息時領息保護;真正能放十年的閒錢,才讓它在股海裡乘風破浪。就像農夫不會因天氣預報就改種作物,而是搭溫室、鑿水井,讓莊稼在不同氣候下都有存活機會。
前陣子整理父親遺物,發現他1980年代的定存單,18%利率數字墨跡仍鮮明。我們這代人或許再難遇這種黃金年代,但換個角度想,當低利環境逼我們抬頭尋找更多可能性,何嘗不是種突破舒適圈的契機?利率潮起潮落,與其焦慮預測浪頭高低,不如練就在不同水溫中都能游泳的身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