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進銀行玻璃門那刻,冷氣混著紙鈔的氣味撲面而來。櫃檯小姐笑容專業,遞來開戶申請表時輕聲補了句:「林先生,這類公司戶頭每月基本存款若未滿十萬,會收五百元管理費喔。」我握著筆的手頓了頓,當年創業的熱血忽然被澆了盆現實的冷水——原來公司戶頭的「免費」,從來都是有條件的。
開公司銀行戶口像闖關遊戲,表面門檻不高,隱形條件卻藏在細則裡。多數銀行要求公司設立登記滿半年,負責人信用良好,有些甚至暗設「起存額」門檻。我曾幫新創團隊開戶,文件齊全卻被婉拒,經理私下透露:「日均存款預估低於五萬的初創,我們系統自動歸類高風險。」銀行嘴上說歡迎新創,骨子裡仍愛穩定的現金流。
最低存款限制是銀行綁住客戶的隱形鎖鏈。常見手法有三:月費懲罰制(未達標扣款)、階梯利率制(存款越高利率越好)、交易次數綑綁(達標才享免費轉帳)。某外商銀行甚至玩文字遊戲,標榜「免月費」卻在合約小字註明「需維持五十萬日均存款或購買理財商品」。
和銀行周旋五年,我摸出幾條生存法則。第一招「化整為零」:把大筆週轉金拆存多家銀行,分散達標壓力。曾將百萬資金分存三家商銀,每家只需維持三十萬就免月費,比單放一家要求百萬門檻靈活。第二招「時間差攻擊」:月底結算前兩日集中調度資金,用最低成本撐過日均存款考核,這招特別吃香在季底銀行衝業績時。
第三招「以戰養戰」更關鍵。與其被動防守,不如主動把存款門檻轉為談判籌碼。直接找客戶經理談:「若我保證維持八十萬日均存款,能否換取十次免費跨行轉帳?」多數銀行願意用服務換存款穩定性。去年就用這條件,讓原本收取手續費的國際電匯變成每月三次免手續費。
新創公司別硬碰傳統銀行。純網銀或信用合作社常是破口,某新創圈愛用的數位銀行,只要五萬起存額就免收管理費,還能串接雲端發票系統。朋友更絕,專找區域型信用合作社開戶,沒有上市公司包袱,經理直接承諾:「頭半年免日均存款要求,你們先站穩腳步。」
銀行遊戲規則永遠在變,上個月才收到通知,用了三年的免月費方案要調高存款門檻。與其抱怨,不如養成每季檢視合約的習慣。抽屜裡那疊開戶文件,邊角早已磨損發黃,但每次重讀總能發現新細節——原來當年忽略的條款寫著「本行保有隨時修改收費標準之權利」。這行字像道隱形警鈴,提醒我永遠要留條資金活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