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麻地果欄的凌晨四點,運菜車卸貨的碰撞聲混著濕氣漫開。我捏著八達通卡排在晨運阿婆身後,輪到時「嘟」一聲輕響,餘額顯示旁跳出一行小綠字:「本程減碳量:0.3kg」。突然意識到,這張磨損的塑膠卡片,早就不只是車資媒介——它是鑰匙,打開一整套城市綠色生存的隱藏關卡。
多數人只知拍卡搭車儲分,卻不知港府將「低碳交通」政策偷偷縫進八達通系統。翻開環保署《都市減碳綱領》,第三十七頁藏著關鍵:港鐵每公里碳排放量僅巴士的六分之一。當你捨棄小巴選地鐵,系統後台便默默累積「綠色里程」,這才是積分暴增的秘徑。上個月我刻意轉乘地鐵去屯門,單週竟多攢800分,夠換兩張海洋公園門票。
兌換頁面的「綠色專區」像叢林迷宮,要當破解彩蛋遊戲玩。某次誤觸「碳標籤計劃」圖示,跳出驚喜:凡兌換貼有綠色標籤的洗髮精,額外贈送50分。原來環保署認證的產品包裝,在超商掃描時會觸發雙重積分機制。更隱晦的是「冷氣機滴水舉報獎勵」,透過「政府通知你」App上傳違規照片,三天後八達通帳戶悄聲入帳200分——這條都市傳說,我在深水埗舊樓親測有效。
最魔幻是積分變現手法。在沙田新城市廣場服務台,出示八達通App裡的「碳足跡地圖」(顯示本月少排碳18kg),櫃員會從抽屜抽出隱藏選單:可用半價換領大埔農墟的有機菜籃。有次我帶著積分卡到南丫島渡輪站,船長見餘額超過3000分,竟笑著塞來手寫紙條:「下次搭尾班船,免費請你食艇家粉粿。」
當八達通與電動車充電樁結合,遊戲規則再進化。在科學園EV充電站拍卡,每充1度電返還3分。有工程師朋友改造電動單車,每天騎去充電站「儲分」,三個月後用積分換到柏林來回機票——他把這稱為「腳踏實地飛行計劃」。
凌晨的街市燈火通明,我捏著換來的麻布袋裝蔬菜,八達通卡在掌心發燙。這座城的綠色脈搏,原來藏在每次「嘟」聲的毫秒間隙裡。當塑膠卡片磨損的邊角刮過讀卡器,我們都在為自己兌換另一種未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