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日本旅行,我在東京街頭的拉麵店結帳時,掏出銀聯卡一刷,心裡卻暗自肉痛。店員微笑著遞回卡片,收據上明晃晃寫著「海外交易手續費3%」,當下就覺得這筆錢花得冤枉。回台後,我花了整整一週研究各家銀行條款,試過不同支付場景,才發現原來省下這筆手續費,根本不需要什麼高深技巧,關鍵在於懂得避開那些隱藏陷阱。
很多人以為銀聯卡在海外消費,手續費是跑不掉的固定成本,但其實從發卡行到收單機構,層層環節都可能藏著貓膩。就拿我自己的經驗來說,去年在泰國曼谷用某家銀行的銀聯卡買紀念品,帳單顯示除了1.5%的跨境費,還被加了動態匯率調整的價差,算下來多付了近5%。後來換成另一家主打「免海外費」的銀行卡,同樣消費直接省掉一半費用。這不是運氣好,而是事先比較過銀行官網的細則,發現有些銀行為了吸引客戶,會把免手續費當成賣點,但條款裡總愛玩文字遊戲,比如限定特定國家或消費金額。
匯率選擇更是門學問。多數人刷卡時根本沒注意螢幕上的提示,直接讓系統自動轉換成台幣結算,結果銀行用自家匯率加價,比銀聯的官方牌價高出1-2%。我有次在巴黎買咖啡,刻意選了「以當地貨幣計價」,回台後對帳才發現省了台幣幾十塊。這招聽起來簡單,實務上卻得養成習慣,每次刷卡前先確認POS機的選項,或者直接要求店員別轉換。當然,匯率波動難免,但累積下來,一年出國幾趟就能省下好幾千塊。
ATM取現的坑更大。去年在韓國首爾,急著用現金就在路邊提款機領錢,結果除了基本手續費,還被收了一筆「網絡使用費」,總成本超過台幣200元。後來學乖了,只找貼有銀聯標誌的合作銀行網點,像中國銀行或當地大行,通常免收額外費用。更狠的是,直接綁定行動支付如Apple Pay,在支援銀聯的店家掃碼付款,完全避開實體卡交易的風險。不過,這得先查好目的地國的支付生態,像歐洲有些小鎮還是現金為王。
最實用的省錢法,其實是組合拳。我現在出國前一定做三件事:辦一張免手續費的銀聯卡(推薦永豐或台新這類有明確優惠的),手機裝好銀聯雲閃付APP即時查匯率,再帶張Visa卡當備胎。上個月在澳洲雪梨血拼,全程用銀聯卡刷精品,省下的手續費夠吃一頓海鮮大餐。重點是,這些策略不需要什麼投資理財頭腦,純粹靠細心和經驗累積。下次旅行前,花半小時翻翻銀行官網,保證你不會再當冤大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