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整理背包時,摸到夾層裡那張磨損的登機證存根,突然驚覺上次飛出國境已是兩年多前。疫情後復飛的熱潮,讓機票價格居高不下,許多朋友開始問我:「該辦哪張飛行里數信用卡才划算?」這問題背後,藏著更深的盤算——我們都在尋找一種聰明的生活方式,讓日常消費不只是支出,更是累積下一次旅程的資本。
老實說,沒有「最好」的里數卡,只有「最適合你生活節奏」的選擇。我抽屜裡躺過十幾張信用卡,最後常刷的也就那兩三張。關鍵在於誠實面對自己的消費地圖:你是每週跑超市的居家派?還是手機一點就外送晚餐的懶人?或是三天兩頭要見客戶的商務咖?這些生活痕跡,決定了哪張卡能真正為你的里程帳戶加速。
最近幾個月,我刻意拿不同卡片實測日常消費。發現超市採購用國泰世華亞洲萬里通聯名卡,每週三千元的菜錢肉款,竟默默攢出半張香港來回機票的里數。它最打動我的是連水電瓦斯費都能計入,那些躲不掉的固定開銷突然有了意義。不過要提醒,這張卡在海外消費匯率稍硬,去年在東京藥妝店刷完對帳單時,確實讓我皺了下眉頭。
若是常需接待客戶的空中飛人,我會摸出皮夾深處那張美國運通長榮簽帳白金卡。在五星飯店結帳時亮出卡片,櫃檯人員眼神微妙的變化很有趣——這張金屬卡片的重量,換來的是機場貴賓室無限次進出和行李優先處理。但它的遊戲規則殘酷:年費兩萬六像道高牆,若每年飛不到兩趟長程線,那些尊榮服務就成了櫥窗裡的擺飾。
小資族別急著嘆氣。玉山Only卡的等級制度意外地接地氣,在巷口咖啡店買百元拿鐵也能累點。我喜歡它把點數變成樂高積木的自由度,今天想換里程就轉長榮,明天需要現金回饋也能折抵帳單。有位在出版社工作的朋友更絕,靠繳納全家人的保險費衝上LV5等級,去年直接用點數帶父母飛了一趟福岡。
魔鬼總在細節裡咬你一口。很多人在比較表看到「消費15元=1哩」就衝動辦卡,卻忽略三個陷阱:首先是里數貶值,航空公司悄悄調整兌換標準是常態;其次是高額年費是否真能靠福利賺回來;最致命的是「為了累積而過度消費」的迷思。我曾在百貨週年慶刷爆卡換里程,後來精算發現不如直接買廉航特價票。
現在我的錢包策略很簡單:主力放一張里程回饋高的卡片應付日常開銷,搭配免海外手續費的現金回饋卡出國用。別被天花亂墜的開卡禮迷惑,真正該盯住的是三年後你的里程帳戶能否兌換到夢想航線。上個月用累積兩年的里數換到阿聯酋商務艙飛杜拜,當躺平在3萬英尺高空啜飲香檳時,突然覺得那些精打細算的超市採購都值得了。
里程遊戲像場馬拉松。與其追逐當下最夯的卡片,不如找張能陪你跑完全程的夥伴。下次掏出信用卡前,先問自己:這筆消費是在為下次旅程鋪路,還是正掉進消費主義的兔子洞?飛行終究是手段,不是目的。真正珍貴的,是里程數字背後,那些等待被實現的遼闊視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