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在超商繳費,前面那位西裝革履的先生捏著帳單苦笑:「這個月又只能還min pay了。」櫃檯妹妹熟練刷過他三張信用卡條碼,機械音重複著「最低應繳金額」的提示。我忽然想起七年前自己錢包裡那疊永遠撕不完的帳單——原來這時代的債務詛咒,早就藏在銀行笑容可掬推銷的塑膠卡片裡。
所謂最低還款額根本是糖衣毒藥。當你以為用5%金額就能維持信用時,銀行正把剩餘95%的未償款項丟進高利滾筒。我拿自己當年的帳單算過:刷三萬買筆電,若連續半年只還min pay,最終竟要多付近六千元利息,相當於把主機板拆下來白送給銀行。更可怕的是循環利息從「入帳日」而非「結帳日」起算,這時間差能讓債務雪球多滾出15%的體積。
破解之道得從根柢顛覆觀念。首先撕掉「應繳金額」那欄貼紙,改用螢光筆圈出「本期新增消費」。這數字才是真正該殲滅的敵人。我現在手機永遠存著一張計算截圖:當月總收入減去房租水電等固定支出,剩下可支配金額的三分之二就是還款上限。若帳單金額超過這條紅線,當天立刻去剪卡。
實戰中發現三招止血術特別管用:把常用卡凍在冷凍庫冰塊裡,提款前得先解凍兩小時;設定電子錢包單筆消費上限為日薪的三分之一;最狠的是把卡號末四碼刺在左手腕(當然是暫時性紋身),每次刷卡前先看這組數字問自己:「值得用皮膚記憶嗎?」
有次在速食店見證神操作。隔壁桌高中生點餐前掏出手機,對著牆上菜單逐項輸入某銀行APP的「點數折現試算表」,最後用點數換到免費套餐。這世代早有人把信用卡遊戲玩成生存競技場——重點不是消滅卡片,是讓每筆消費都變成反攻銀行的戰略物資。
最近重新整理抽屜,那疊泛黃的帳單成了書籤。夾在最新那頁是張便條,寫著當年債務顧問的話:「當你發現最低還款額比便利商店茶葉蛋還便宜時,要擔心的不是信用分數,是人生正在被賤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