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車引擎的餘溫還沒散盡,我站在監理站外頭,看著朋友拿著那張剛出爐、還帶著點熱度的新行照,大大鬆了口氣。上周陪他跑這趟二手車過戶,才驚覺裡頭藏了多少新手容易踩的坑。買賣雙方當下笑嘻嘻,事後為了稅費分攤或沒發現的車況瑕疵撕破臉的戲碼,在監理站旁邊的咖啡廳聽過不只一齣。
過戶絕對不是雙方簽個名、銀貨兩訖就了事。最常卡關的頭一關,就是「驗車」。別以為車子能跑能停就沒事。我那台老迪爵,前陣子大燈燈殼霧化,自己覺得夜騎還夠亮,結果驗車時硬是吃了張整改單。監理站驗車的標準比我們想像的嚴苛許多:大燈、煞車燈、方向燈必須正常,燈殼不能嚴重霧化或破裂;喇叭要響亮;輪胎胎紋深度不足1.6mm絕對打槍;車身引擎號碼、車架號碼必須清晰可辨,和行照完全吻合,不能有鏽蝕遮蓋或任何打磨痕跡。很多時候,買家興沖沖約了監理站,卻在驗車這關敗下陣來,買賣雙方當場僵在那,氣氛瞬間降到冰點。
文件更是馬虎不得的原則問題。賣方要帶的絕不僅僅是身分證和印章。那張小小的「原新領牌照登記書」(車主聯)是重中之重,不見了就得先花時間補發。強制險保險證也得在有效期內,而且「新車主」的名字必須在過戶生效前就出現在保單上,這點超級關鍵。朋友上次就差點栽在這,以為過戶完再改保險就好,結果櫃檯人員一句「強制險被保險人姓名要與新車主相同,且有效期30天以上」直接把他擋回來。買方相對簡單,雙證件和印章備齊就好,但記得確認自己名下車輛數,別超過監理站規定的限額。
錢的部分更是糾紛溫床。過戶規費公定價機車150元、汽車200元,這筆小錢通常沒爭議。真正的地雷是「稅費」!牌照稅、燃料費是跟著車子課徵的,是按日計算的。假設五月過戶,賣方得負責繳清從一月一日到過戶前一天的稅費,買方則從過戶當天開始承擔到年底。很多人當下沒算清楚,事後收到稅單才發現對方沒繳清自己得扛,氣得跳腳。強烈建議雙方在過戶前先上監理服務網查清楚這台車的欠稅欠費紀錄,白紙黑字寫清楚分攤方式,最好在合約裡加註一條「賣方保證已結清過戶日前所有稅費,若有欠繳由賣方全額負責補繳並賠償買方損失」。
最怕的是那種隱藏版炸彈。過戶當下監理站不會主動告訴你這台車有沒有被設定「動產擔保抵押」(就是貸款沒還清被設定),也不會跳出這車是不是「事故車」或「泡水車」的警示。這些都得靠買方自己事前做功課。動保設定查詢花個幾十塊線上就能搞定,避免過完戶才發現車被銀行扣走的慘劇。至於車況,別只看車行拍胸脯保證,花點小錢請專業第三方鑑定,查個保險理賠紀錄(例如透過CMAA車況資訊平台),比事後省下大筆修車錢和訴訟費划算太多。
過戶手續跑起來其實很快,順利的話半小時內搞定。但魔鬼全在準備期。真心建議,買賣合約絕對要簽,把車況描述、成交金額、稅費分擔方式、牌照稅/燃料費結算基準日、交車時間地點、驗車責任歸屬(誰負責把車驗到過)、還有最重要的「賣方保證車輛無動保設定、無重大事故、無泡水」等關鍵字眼寫清楚,雙方簽名蓋章。別嫌麻煩,這張紙是日後萬一有爭議時,最有力的護身符。畢竟,誰都不想為了一台車,從歡喜牽新車變成跑法院的冤家。
最後那張過戶登記書拿到手,看著朋友的名字印在行照上,他笑得輕鬆。這份輕鬆,是前面那些瑣碎到讓人抓狂的細節堆出來的。車子一過手,法律關係就轉移了,事後再來吵,勞心傷財。寧可事前當個囉嗦的討厭鬼,把每一條、每一項都在陽光下攤開來講清楚,也強過事後當個捶心肝的苦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