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二十出頭時,我剛畢業踏入職場,領到第一份薪水興奮不已,卻把錢全花在吃喝玩樂上。朋友勸我存點錢投資,我總擺手說:「等以後賺多點再說。」結果十年過去,看著同儕靠複利息滾出小財富,我才驚覺錯過黃金期。複利息不是魔術,而是時間的禮物,它能讓小錢默默膨脹,關鍵在於早點開始。
複利息的核心在於「利滾利」,簡單說,就是利息再生利息。想像你存一筆本金,每年賺到的利息沒被領走,反而加入本金繼續生息。這種循環讓財富像雪球越滾越大。舉個貼近生活的例子:假設你每月省下5000元台幣,投入年報酬率5%的投資工具,每年複利一次。十年後,帳戶裡不是單純的60萬(5000×12×10),而是超過77萬。多出的17萬,全是複利息的功勞。這背後的公式,A = P(1 + r/n)^(nt),其實很直觀——P是本金,r是年利率,n是每年複利次數,t是年數。數字本身枯燥,但當你親手算過,會感受到那股安靜的力量。
公式的魔力在於它揭露時間的價值。愛因斯坦曾稱複利息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不是沒道理。年輕時投入一萬元,經過三四十年複利累積,可能翻成百萬。這和單利截然不同——單利只在本金上計息,複利卻讓利息自我繁殖。現實中,我見過太多人低估這點,總想等「有錢再投資」,結果錯失複利最肥美的成長期。心理上,我們容易被眼前消費誘惑,忽視長期複利的指數級爆發。試著拿紙筆算算:若從25歲起每月存3000元,年報酬6%,到65歲退休時,你會嚇一跳——那不是幾十萬,而是超過500萬。
投資應用上,複利息無處不在。股票股利再投資、定存自動轉存、或ETF的長期持有,都靠它驅動。但別誤以為這是快速致富捷徑。市場有波動,利率會變化,像2020年疫情期間,許多高報酬產品瞬間崩盤。我自己的教訓是:起始本金不用大,但要穩健選擇標的,比如分散到指數基金或債券,避免All-in高風險商品。同時,留意通膨蠶食——如果報酬率低於通膨,複利再猛也是白忙。關鍵是耐心,讓時間當你的盟友。
現在,我常提醒年輕朋友:別被複雜術語嚇退。用免費線上計算機(如銀行官網工具),輸入本金、利率和年數,幾秒就出結果。重點是行動——哪怕每月只存一千元,早十年開始,效果遠勝晚起步的大額投入。複利息教會我的,不是數學公式,而是對未來的敬畏。每一塊錢的耐心等待,都在悄悄改寫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