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雷陣雨敲打著咖啡館的玻璃窗,手邊那杯拿鐵已經涼了。翻開十幾年前的投資筆記本,泛黃的頁面上還留著2008年金融海嘯時抄下的股價——那時台積電跌到36塊,中華電信不到50。隔壁桌兩位西裝筆挺的年輕人在熱烈討論著當沖技巧,手指在手機螢幕上飛快滑動。我突然想起老張,那位在號子裡認識的退休老師傅,他總說:「股票不是賭場籌碼,是會下金蛋的鵝。」當年嗤之以鼻,如今看著帳戶裡每季穩定進帳的股息,才懂他說的藍股派息,是場馬拉松式的溫柔革命。
藍籌股像城市裡的老榕樹,狂風暴雨時枝幹會搖晃,但根系早已深扎地底。所謂「藍股派息」,核心在於鎖定那些歷經景氣循環、現金流穩健如心跳的企業。在台灣市場,這類標的往往藏著幾個特徵:產業龍頭地位穩固(像是台積電之於半導體)、負債比率低於同業(如中華電常年維持30%左右),更重要的是連續十年以上配息紀錄。這不是單純看殖利率高低,去年某航運股動輒15%的殖利率像煙火絢爛,但煙火終會熄滅,而我們要尋找的是客廳裡那盞永不熄滅的燈。
多數人追逐高股息像在菜市場搶特價品,卻忽略「配息可持續性」才是致命關鍵。記得2015年油價崩盤時,某老牌石化股硬撐著10%殖利率,結果隔年直接砍半。真正的藍股派息策略,要拆解財報裡的魔鬼細節:自由現金流是否足夠覆蓋股息?像台塑四寶這類傳統產業,我會特別檢視資本支出計畫,若公司正大幅擴廠卻同時高配息,等於左手發錢右手跟股東要回來。最踏實的狀況是像中鋼,即便遇上產業低谷,仍靠著龐大現金儲備維持配息慣性,這種「配息韌性」才是長期飯票。
領股息不是被動等待匯款入帳,裡頭藏著精密的時機藝術。除息日前夕總見散戶蜂擁買進,卻常忽略「股息殖利率」已被買盤墊高而稀釋。我的做法是反其道而行:在除息後兩周建立部位。當市場目光轉向下一波除息股時,這些優質藍籌常出現短暫價格凹陷。去年台達電除息後因外資調節跌到265元,換算隱含殖利率突然飆破5%,就是絕佳撿貨時機。這需要克制「馬上領息」的衝動,但拉長十年週期看,成本降低帶來的複利效果遠勝急於一時的股息。
存股族最痛的莫過於「賺了股息,賠了價差」。我的書房牆上貼著張特別的走勢圖:把中華電信每年除息缺口用紅筆標註,你會發現那些缺口在三年內多數被填滿。關鍵在「以息養股」策略——當持股價跌超過15%,就拿當季收到的股息加碼同一檔。去年第三季台積電因美中晶片戰跌到450元區間,我將當季從其他藍籌收到的股息全數轉進,等到今年突破800元,這部分持股等於額外賺取價差加乘。這就像幫自己的投資組合裝上渦輪,用股息當燃料。
領股息過程藏著許多隱形耗損。某次發現銀行帳戶顯示的台塑化股息比公告少37元,追查才知是匯費與補充保費作祟。現在我的作法是集中持股於三家券商,當單檔個股季配息超過兩萬元,就申請實體支票自行兌領,省下跨行匯費。而二代健保的門檻是單次給付達兩萬元,精算後我會在除息日前分批調節持股,確保單次領息壓在19900元以下。這些瑣碎動作看似微小,但十年累積下來,足可多換一檔績優股的零股。
深夜看著帳戶裡剛入帳的股息數字,突然想起老張生前最愛說的:「好股票像老家門前那口井,旱季時別嫌出水慢,等暴雨來時才知深井不混濁。」藍股派息從來不是快速致富的秘笈,而是在資本市場的喧囂中,為自己打造一組穩定運作的印鈔系統。下個月又到台積電除息日,我照例預約了銀行保管箱領取支票,不同的是這次會繞去老張塔位的寺廟,用那天的股息買兩杯熱美式——一杯敬他,一杯敬二十年來學會與時間做朋友的自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