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點被美股走勢驚醒,摸黑抓起手機點開微牛APP,螢幕藍光刺得眼睛發酸。這已經是我開通微牛證券帳戶後第四個失眠的夜晚,手指懸在「市價賣出」按鈕上顫抖——上週才因衝動交易賠掉半個月薪水。窗外飄雨,突然想起兩年前初入市場時,連複委託手續費都算不清的自己。
開通微牛帳號比想像中簡單,卻藏著魔鬼細節。上傳身分證時以為燈光夠亮,結果系統三次駁回,才發現角落反光遮住了出生日期。入金環節更折騰人,銀行端顯示扣款成功,APP卻遲遲不見金額,急得我狂敲客服,最後發現是忘了填寫附言欄的專屬代碼。這些瑣碎門檻,沒人會寫在宣傳廣告裡。
真正開始交易才發現,那些「零佣金」的標語像裹著糖衣的陷阱。凌晨追漲特斯拉,市價單成交價竟比報價高出1.2%,滑價吞噬的利潤遠超過傳統券商佣金。有次買港股騰訊,看到介面顯示「免佣」便放心下單,月底對帳單卻冒出「平台使用費」,金額恰好是佣金的兩倍。
摸索半年後才看懂微牛的生存法則。凌晨三點掛限價單避開滑價,港股交易專挑流動性高的時段,定期定額買ETF自動繞過手續費陷阱。最諷刺的是,當我總算搞懂規則,某天APP突然改版,熟悉的止損單設定選項消失在新介面的某個摺疊選單裡。
上週五深夜盯著輝達財報,手指懸在螢幕前猶豫時,突然想起初入市燒掉的學費。最後沒追漲也沒殺跌,關掉APP煮了碗泡麵。微牛終究是工具,帳戶數字跳動的每個零背後,都是人性貪懼交戰的血淚史。夜路走多了才懂,最該馴服的從來不是系統,而是自己躁動的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