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幾位投資圈老友喝咖啡,話題總繞不開港股市場的波動。聊著聊著,就有人提到富途牛牛(Futu)這幾年實在太火,身邊用的人越來越多,但關於它的收費結構,不少人還是霧煞煞。有人說便宜,有人抱怨隱藏成本高,我決定把這幾年自己實際使用、細看條款的心得,加上和券商朋友挖到的細節,好好整理一下。畢竟,每一塊錢的手續費,可都是從我們投資收益裡扣走的真金白銀。
開戶這關,富途確實主打「零門檻」。不用飛香港,手機點點就能搞定,對台灣用戶來說方便得很。但魔鬼藏在細節裡——它開通的是「港幣結算的證券戶」,這點很關鍵。意思是,你從台灣銀行匯出新台幣過去,它會自動按匯率換成港幣入帳。這裡有兩筆錢你很難躲掉:一是台灣銀行端的「匯出匯款手續費」,每筆從台幣400到800元不等,看銀行臉色;二是中間轉匯行可能抽的「中轉費」,大約15到30美金,這筆錢富途不會主動提醒你,通常直接從匯款金額裡扣掉。所以第一次入金,帳戶裡實際收到的錢,很可能比你匯出去的少一截。
真正天天在咬你收益的,是交易時的「佣金」。富途標榜佣金低至萬分之三(0.03%),聽起來很甜,但別忽略那個「最低收費」。目前是每筆交易最低收3港幣。這代表什麼?如果你只買個1萬港幣的股票,佣金理論上才3塊,剛好達標。但要是你買賣金額更低,比如只交易5000港幣,佣金照樣收你3塊,實際費率就變萬分之六(0.06%),直接翻倍!對習慣小額試水溫、或定期定額存股的朋友,這最低收費的殺傷力比表面費率大得多。
除了佣金,香港市場還有幾項「規費」是硬成本,富途只是代收。最大筆是「印花稅」,買賣雙方都要付,稅率是交易金額的0.13%(2024年8月後降至0.1%)。再來是「交易徵費」加「交易費」,合計約0.00565%,還有「結算費」0.002%(最低2元,最高100元)。這些加起來,大概佔交易額的0.13765%。也就是說,光是完成一買一賣,還沒算富途佣金,成本就已近0.28%跑不掉。這筆錢,去哪家香港券商都省不了。
富途有個「平台使用費」的名目,常讓人困惑。其實,如果你只做港股、美股現貨交易,不碰衍生品、不借錢、不用進階報價,這筆錢目前是「免收」的。但當你想升級體驗,例如看美股Level 2深度報價(實時掛單簿)、用更專業的圖表工具、或者交易期權、牛熊證這類衍生品時,就可能要訂閱特定的套餐(如「美股LV2套餐」),這時才會產生月費或年費。說穿了,它像是進階服務的「通行證」,普通散戶不一定要買。
講到美股交易,富途的佣金結構又不同。它採用「每股收費」模式,例如每股0.0049美金,再加每筆訂單0.99美金的平台費。聽起來每股收很少?但如果你一次只買個10股蘋果,光那0.99美金平台費就佔了大頭。反觀港股,它收的是百分比佣金。所以玩美股的朋友,下單前最好先估算一下:買得多、買得頻繁,成本攤下來才划算。
還有幾個「隱藏版」成本容易踩坑。一是「實時報價」費用。港股基本報價免費,但如果你想看延遲15分鐘以上的報價,有些市場像A股(透過滬深港通)是要額外訂閱的。二是「外匯兌換」成本。當你帳上沒港幣卻想買港股,系統會自動用「匯率加成」幫你換匯,這個加成幅度雖然能自己設定(預設通常較高),但也是一筆開銷。三是「碎股交易」,不足一手(如騰訊是100股一手)的股票買賣,佣金可能按更高標準收,甚至另有附加費。
用了富途幾年,老實說它的介面和功能確實順手,資訊也豐富。但它的「低佣金」光環,常常被最低收費、規費和外匯成本吃掉。尤其對小資族或交易頻率低的人,每次買賣的「固定成本」占比其實不輕。我的心得是:別只看宣傳的萬分之三,動手算一次「總持有成本」最實在。把匯款費、佣金、最低收費、印花稅、可能的匯兌損失全加進去,再除以你的投資金額,才是真實費率。投資路上,省下的每一分錢,可都是未來複利的種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