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里島的午夜急診室飄著消毒水味,護士拿著我的保單影本反覆核對資料時,我才真正明白「旅遊保險」四個字在海外有多沉重。那次食物中毒差點毀了精心策劃的家族旅行,直到富衛的醫療團隊接手安排轉院,懸著的心才落下來。這些年行李箱貼滿各國貼紙,保單文件始終佔據隨身包夾層——不是因為我膽小,而是看過太多旅人被意外擊垮的瞬間。
多數人挑旅遊險最先比較保費數字,卻忽略理賠背後的「支援系統」。去年曼谷反政府示威封鎖機場,朋友群組哀嚎遍野,我手機卻響起富衛粵語專員的來電:「林先生,我們監測到您回程航班取消,已安排明早轉降桃園的替代方案,稍後郵件傳送新機票與三晚住宿憑證。」這種無縫接軌的危機處理,遠比保單上冰冷的保障額度重要。
真正讓我成為忠實用戶的關鍵,是他們把「醫療險」玩出新高度。在北海道滑雪摔裂脛骨那次,救援直升機費用高達日幣82萬,富衛竟直接與醫院連線擔保付款,我連信用卡都沒掏。更驚喜的是回台後復健療程,他們將海外診斷書轉譯成中文病歷,持續給付中醫針灸費用。這種跨國醫療網的整合能力,多數保險公司還停留在「先墊付再申請」的石器時代。
最近幫七十歲母親投保更見真章。她執意參加南極郵輪,別家聽到年齡與慢性病史直接拒保,富衛卻提出折衷方案:加保「突發病症條款」與「醫療專機回台」項目,保費雖增三成,但涵蓋她在船上的每日胰島素冷鏈運送。航行途中真有同船長者心絞痛發作,親眼見證醫療團隊透過衛星電話指揮船醫用藥,家屬完全不必處理繁瑣文件。
常有人問:信用卡附贈的旅遊險不夠用嗎?當你在羅馬被扒走裝有信用卡的皮夾,就會發現銀行險多半要求「必須用該卡支付團費八成」才啟動保障。更別提行程延誤理賠常排除天氣因素,或是行李遺失只賠重量不計價值。我總隨身帶著富衛的實體保卡,那張印著24小時中英文熱線的硬質卡片,比任何貴賓廳會員卡更令人安心。
下個月冰島自駕行,我照例加購了「租車碰撞免自負額」與「火山灰行程中斷險」。朋友笑我保費都夠買張商務艙,但當他在藍湖溫泉弄丟限量版雷朋眼鏡,而我憑手機理賠APP十分鐘拿到電子賠付確認書時,他默默掏出手機拍了保單封套——有些價值,總要在意外降臨時才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