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雷雨剛停,空氣裡還飄著水泥地蒸騰的熱氣。我坐在巷口那間老咖啡館的窗邊,筆電螢幕上是密密麻麻的台股財報數字。隔壁桌的老周探過頭來瞄了一眼,皺眉搖頭:「阿明啊,你這堆數字看三天了,看出朵花沒?」他啜了口黑咖啡,「財富數據不是拿來『看』的,是拿來『煮』的,火候不對,再好的料也成不了菜。」
老周在信義區當了二十年理專,指尖磨出的繭不是握筆,是翻爛的財報紙邊刮出來的。他教我的第一課,是「數據要會挑時辰」。就像傳統市場的婆婆媽媽懂清晨的魚最鮮,財經數據也有黃金萃取期。上市櫃公司每月營收公告後的72小時,是散戶唯一能跟法人的情報站在同條起跑線的瞬間。那晚我們盯著某家半導體材料廠的營收驟增40%數據,老周卻滑到財報附註第27頁的小字:「看見沒?應收帳款週轉天數從35天拉到62天,這哪是賺錢,是堆在客戶倉庫裡的存貨!」後來股價連跌三根停板,印證了他說的:魔鬼藏在現金流量表的附註裡。
真正讓我開竅的是老周那本泛黃的「三層濾網筆記法」。第一層濾掉雜訊:把券商報告裡「成長可期」、「前景樂觀」這類糖衣詞全劃掉,只留硬數字。第二層榨乾矛盾:去年喊目標價300元的研究員,今年改口看150元?把兩份報告擺一起,用螢光筆標註調整的參數。第三層最狠——逼自己寫「為什麼錯」備忘錄。有次我誤判金融股殖利率進場,老周罰我把交割單貼在筆記本首頁,旁邊用紅筆寫:「忘了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突破3%時,定存股就是票房毒藥」。
工具用得巧,比用得多重要。老周至今堅持手繪「資金流向熱力圖」,在台北市街道圖上,用紅藍貼標示外資買超的科技園區與投信撤離的傳統產業聚落。「你電腦跑再炫的K線圖,不如感受熱錢在城市的血管裡流竄。」當他發現內湖科學園區周邊的預售屋成交件數與半導體類股融資餘額同步飆升時,立刻帶客戶逃頂在2022年台股萬八崩盤前。這種土法煉鋼的「地緣金融學」,是數據庫裡挖不出的寶藏。
上個月聚餐,老周從公事包掏出個鐵盒,裡面是三十年的台積電月線圖手稿。泛黃的座標紙上,除了紅綠蠟筆線,更多是用藍色原子筆寫的備註:「2008/10 張董買進300張」、「2015/8 艾司摩爾交機延誤」。他指著2000年科技泡沫時陡峭的下跌線旁,有行小字:「廠區警衛說夜班工程師便當量少三成」。「財報是後照鏡,生活痕跡才是方向燈。」盒底壓著張便條,是他師父傳下來的箴言:「數據會說謊,但鈔票流向不說謊;人心會盲從,但市場胃納量不說謊。」
現在我學會在每份財報邊緣寫「老周三問」:這數字哪裡來得反常?誰最不想讓我看見它?如果明天颱風淹了這間公司,哪個數據最先失準?上週發現某傳產股的存貨週轉率莫名優於同業,追查才知他們把瑕疵品全堆在桃園倉庫充數。數據拆解到最後,拆的是人性。就像老周常嘮叨的:「K線圖畫的是貪婪與恐懼的心跳,財報紙透著經營者手心的汗漬。」
前幾天經過老周退休後開的茶行,他正用鑷子從阿里山烏龍茶堆裡挑茶梗。「你看,這根老梗混在嫩葉裡,沖泡時會澀口。」他舉起鑷子夾著的茶梗晃了晃,「跟財報裡那筆可疑的業外收入一樣,不挑掉,整壺茶就毀了。」玻璃罐裡深褐色的茶葉,在午後陽光下像極了證券交易所滿牆跳動的代碼。原來財富分析的奧義,早藏在老師傅三十年磨出的手感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