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在沖繩的海灘,看著女兒小雅突然抱著肚子蹲下,額頭冒出冷汗,我腦中瞬間空白。深夜的急診室裡,消毒水氣味刺鼻,護士遞來的帳單數字更讓人心驚。那次之後我才真正明白,所謂「全家出遊的安心」,不是靠祈禱幸運,而是藏在行李箱夾層那幾張輕飄飄的保單裡。
很多人以為旅遊平安險就是圖個「心安理得」,真碰上事才發現條款像迷宮。去年朋友一家在北海道遇上暴雪航班取消,原本以為買的「綜合險」能賠住宿,結果條款裡寫著「連續滯留24小時以上」才啟動,全家縮在機場椅子上苦等,最後還是自掏腰包住進天價膠囊旅館。保險不是有買就好,魔鬼藏在那些小六字體的但書裡。
帶孩子出門的風險計算完全不同。在曼谷夜市,兒子盯著炸蟲子躍躍欲試,我腦中閃過的是急性食物中毒的醫療費。兒童旅遊險要特別注意「先天疾病條款」,有些公司把氣喘發作視為既往症不賠。更別說那些隱形地雷:女兒在京都穿和服拍照跌倒扭傷,復健診療屬於「非緊急治療」嗎?兒子撿貝殼被珊瑚割傷,破傷風針劑算門診還是急診?這些細節都得提前跟業務員磨清楚。
最容易被低估的是「行程延誤險」的價值。記得有回從歐洲返台,轉機時行李被錯送到巴西。保險公司派專人送來應急衣物奶粉,還賠償三天內購買必需品的費用。但關鍵在「延誤認定」:颱風導致機場關閉算天災,理賠沒爭議;若只是航空公司超賣座位讓你自願改班,多數保單可是冷眼旁觀的。
文件準備比你想得更刁鑽。在沖繩急診那次,醫院開的英文診斷書寫著「acute gastritis」,回台申請理賠時,保險公司要求日文原件加公證翻譯。更崩潰的是收據明細混雜漢字與片假名,光核對點滴藥品名稱就耗掉兩週。現在我手機裡永遠存著三樣東西:保單條款截圖、海外急難救助專線、還有理賠部門的email信箱。
挑保單像選戰備糧,要分層打包。基礎層是意外死殘與醫療實支實付;進階層得包含急性病門診(孩子發燒腹瀉太常見);最後加上行程變動防護網,特別是「旅行文件重置費用」這項,當你在羅馬被扒走全家護照時,會感謝當初多付的那幾百塊。別被「全家一張保單」迷惑,有些方案對12歲以上青少年醫療額度竟打七折。
下個月要去九州自駕,我特別加保了「個人責任險」。想像一下:租車不慎擦撞當地車輛,或是孩子逛瓷器店碰倒古董盤的賠償金,都可能讓旅行預算瞬間爆破。這險種年費不到千元,卻能扛住百萬賠償責任,比多買一個行李箱還值得。
最後的真心話:保險公司理賠部櫃檯前的人龍永遠愁雲慘霧,但仔細聽那些爭執,八成是當事人沒搞懂自己買了什麼。出發前撥三十分鐘,把保單從頭到尾朗讀一次,重點用螢光筆劃出「不保事項」。真正的安心不是來自那張紙,而是你清楚知道風雨來時,傘能撐開多大的面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