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在馬德里留學三年的學生,足球早就融入了我的日常。記得第一次踏進伯納烏球場時,那股狂熱的氣息撲面而來——歡呼聲、旗幟飄揚,空氣中瀰漫著tapas的香氣和球迷的熱情。西班牙人談起足球,眼睛總會發亮,但當我回國和朋友聊天時,才發現很多人對La Liga這個名詞充滿疑問。La Liga,就是我們常說的西班牙足球甲級聯賽,英文全稱其實是La Liga Santander,因為桑坦德銀行是主要贊助商。這名字背後藏著一段歷史:1929年成立時,它叫Primera División de España,直譯是「西班牙頂級聯賽」,後來商業化浪潮下,簡化成了La Liga,方便國際傳播。有趣的是,La Liga在西班牙語裡就是「聯盟」的意思,簡單又響亮,不像英超的Premier League那麼正式,反倒多了點南歐的隨性魅力。
為什麼英文世界偏好用La Liga而非全稱?這得從足球文化的滲透說起。我在大學圖書館翻過老報紙,發現上世紀80年代,英國媒體開始用La Liga報導馬拉多納或巴薩的比賽,因為它短促有力,容易記住。久而久之,它成了全球通用的標籤,就像我們說「西甲」一樣自然。但別誤會,這不是偷懶——西班牙足協官方也認可這個簡稱,甚至在國際賽事推廣中大力使用。不過,常見問題來了:有人以為La Liga只指男足,其實女足聯賽叫Liga F,發音是「利加」,帶點法語腔;還有人混淆它和墨西哥的Liga MX,兩者風格天差地遠,一個是技術流的地中海芭蕾,一個是美洲的狂野節奏。
更深一層,La Liga的影響力不只限於球場。我參加過當地的球迷俱樂部,討論常圍繞著商業模式——它為何能吸引梅西、C羅這樣的巨星?關鍵在轉播權分成制度,大球隊如皇馬、巴薩拿大頭,但中小球隊也能分杯羹,維持競爭平衡。這點比英超更「社會主義」,後者貧富差距太大。但危機也存在:疫情期間,我在巴塞隆納街頭看到抗議,球員降薪、小球會瀕臨破產,凸顯了過度商業化的脆弱。足球,在這裡是經濟縮影,也是文化圖騰。下次你看到La Liga標誌,不妨想想它背後的鬥牛士精神——優雅與激情並存,永不放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