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熱氣蒸騰的廚房裡,看著空蕩蕩的站位,我忽然意識到:餐飲業真正的戰場不在灶台,而在招聘啟事上。那些貼在玻璃門上泛黃的「誠徵」海報,早該被時代淘汰了。
上個月替朋友改造火鍋店招聘策略,我們把制式薪資條改成「掌勺英雄召集令:底薪+翻台紅利,月入可達六位數」。短短三天湧入四十份履歷,其中三位曾在米其林推薦餐廳掌廚。文字是有溫度的釣竿,與其寫「需配合輪班」,不如說「夜貓族福音:深夜班津貼加倍,收工送暖心宵夜」。
發現個殘酷真相:優秀的料理人從不翻報紙求職版。我們在食材供應鏈下手,請肉商海鮮販幫忙傳話,結果挖到隱藏版刀工神人。更絕的是在UberEats訂單裡夾招聘卡,吃過我們餐點的客人竟推薦自家親戚來應徵。
面試間藏著魔鬼細節。與其問「能接受加班嗎」,不如攤開排班表:「週五晚高峰要連續站六小時,你通常怎麼保持專注?」曾有位應徵者當場示範腳踝放鬆操,後來成了我們的訓練導師。切記準備試菜環節時放真食材,看過太多人用蘿蔔雕花行雲流水,切洋蔥時卻淚流滿面手發抖。
簽約那刻才是戰爭開始。我們設計「階梯式成長契約」:三個月通過考評立刻調薪,滿半年贈料理進修課程。有位甜點師傅因此考取巧克力調溫師證照,現在店裡限量生巧克力天天秒殺。別省員工餐預算,當廚房小弟捧著松露燉飯當宵夜,離職率自然暴跌。
最狠的留人術在情感帳戶。收銀阿姨女兒考大學那年,我們調整班表讓她能陪考;主廚父親住院,立刻協調輪休還包慰問金。離職率從45%降到12%那年,颱風天全員自動返店加固門窗,那畫面比米其林星星更耀眼。
現在經過我們店鋪,會看見玻璃窗貼著「壽司學徒養成計劃」直播海報,掃碼能看老師傅捏醋飯的指尖藝術。昨天收到份履歷附帶作品集,那貫比目魚緣側壽司的切法,讓老師傅激動得手抖——那是他失傳多年的獨門刀法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