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第一次踏進沙河鎮的那個夏天,空氣裡瀰漫著海鹽和泥土的混合氣息。王木木坐在自家門檻上,手裡捧著一碗熱騰騰的魚湯,笑瞇瞇地招呼我進來。那時我剛從城市逃離,帶著滿身疲憊,卻在這裡找到一種原始的真實。沙河鎮,這個藏在萊州灣邊的小地方,像個被時光遺忘的寶盒,打開來盡是故事。
王木木是個土生土長的沙河人,打小就跟著父親出海捕魚。他常說,海風是他們的血脈,颳得越猛,日子越有勁道。小時候,他會在退潮時跑去灘塗挖蛤蜊,手指沾滿泥巴,眼睛亮得像星星。現在六十多歲了,他還在守著那艘老漁船,每天凌晨三點就起床,划著槳出海。有次我跟他一起,漆黑的海面只有漁燈搖曳,他指著遠方說:「看,那不是浪花,是祖先的影子在跳舞。」話裡藏著幾代人的辛酸與驕傲,漁民的日子從來不輕鬆,颱風來時船毀人亡的記憶還在鎮上流傳,但他們從不退縮,因為海就是他們的根。
沙河鎮的風情,藏在那些不起眼的角落。窄窄的青石巷子兩旁,老屋子的瓦片上長著青苔,風一吹就沙沙響。鎮中心有家開了百年的糕點鋪,老闆娘阿婆總是用竹籃裝著剛蒸好的紅豆糕,甜味裡帶著淡淡的鹹,那是用萊州灣的海水調的秘方。逢年過節,鎮上會辦「漁神祭」,大夥兒抬著木雕神像遊街,鑼鼓喧天,孩子們追著跑,空氣裡飄著烤魚的香氣。但最打動我的是那份慢節奏,現代化的浪潮還沒完全淹沒這裡,老人們還在樹下下棋,年輕人卻開始往城市跑,這種拉扯讓小鎮多了層滄桑感。
王木木的生活故事裡,最深的印記是關於失去與重生。二十年前,一場大風暴捲走了他大哥,從此家裡少了笑聲。但他沒垮掉,反而把傷痛化成力量,在鎮上辦了個免費的漁技班,教孩子們識潮汐、辨魚群。他說:「海給我們苦,也給我們甜,學會尊重它,才能活出人樣。」這些年,他看著沙河鎮從漁村變成觀光點,外來客多了,老房子翻新了,但他堅持守著傳統,比如用古法曬魚乾,陽光下那一排排銀色的魚身,閃著時間的光澤。每次聊起這些,他眼角的皺紋就深一分,那是歲月刻下的智慧。
走在沙河鎮的黃昏裡,夕陽把海面染成金紅,王木木會點根煙,悠悠吐著煙圈。他常嘆氣:「時代變太快啦,但有些東西不能丟。」像鎮上那口老井,水還是那麼清甜,年輕人卻嫌麻煩。我在這裡住了半年,學會了聽潮聲辨天氣,也懂了王木木那句話:「生活不是趕路,是釀酒,越陳越香。」離開那天,他塞給我一包自家曬的蝦米,鹹鹹的滋味一直留在舌尖。沙河鎮教會我,真正的風情不在風景,而在人心深處的韌性與溫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