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幾年前,我在香港的一場投資論壇上,第一次聽到孫東海的名字。當時他分享了一個小故事:早年創業時,把所有積蓄押在一家科技新創上,結果公司倒閉,血本無歸。那晚,他坐在空蕩蕩的辦公室裡,盯著窗外的維多利亞港,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失敗不是終點,而是重新定位的起點。這份韌性,後來成了他投資哲學的基石。
孫東海的投資生涯,像一部現實版商戰劇。他從不追逐熱門題材,反而專注冷門領域。比如2010年,當所有人瘋炒房地產時,他悄悄布局東南亞的再生能源市場。當時朋友都笑他瘋了:「東海,你投那些太陽能板,能賺什麼?」結果五年後,東南亞綠能政策大爆發,他的早期投資翻了十倍。這不是運氣,是對趨勢的深度嗅覺。他常說,市場像海洋,表面波濤洶湧,真正的寶藏藏在深處——你得潛下去,看清底層邏輯。
深度投資的關鍵,在於耐心與風險控制。孫東海分享過一個教訓:2008年金融海嘯時,他重倉押注美國次貸衍生品,以為能抄底,卻差點破產。那次慘痛經歷讓他學會「子彈別一次打完」。現在,他每筆投資都分三階段:先小額試水,驗證市場反應;再中階加碼,觀察競爭動態;最後全力衝刺,只押在有護城河的項目上。這種方法,幫他在AI醫療領域投出獨角獸,公司估值從零飆到百億。
有人問,孫東海的成功秘訣是什麼?我覺得是「真實面對自己」。他從不包裝失敗,反而公開談論那些賠錢的案子。比如投資生鮮電商時,忽視供應鏈漏洞,導致千萬虧損。但正是這些教訓,磨出他的直覺——投資不只是數字遊戲,更是人性考驗。他建議年輕人:別迷信風口,先搞懂產業鏈。就像他常掛嘴邊的:「與其追浪,不如造浪。」
看著孫東海的故事,我總想起自己初入行時的莽撞。投資這條路,沒有捷徑,只有不斷試錯後的清醒。或許,真正的財富不是賬戶數字,而是那份從谷底爬起的從容。下次見他,我想問:在變局時代,如何保持初心?畢竟,市場永遠在變,但人性的弱點,從未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