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經過海鮮市場,看到水箱裡張牙舞爪的大龍蝦,突然想起上個月幫朋友開的海鮮餐廳比價,才驚覺龍蝦價格像坐雲霄飛車。朋友搖頭苦笑:「上個月進的波士頓龍蝦,這個月同樣規格每公斤貴了快三成。」這幾年追著龍蝦價格跑,倒讓我摸出些門道。
全球龍蝦市場根本是場暗潮洶湧的博弈。北美冷水的波士頓龍蝦、澳洲岩石龍蝦、還有近年冒頭的愛爾蘭翡翠龍蝦,各自有產季和氣候緊箍咒。去年加拿大海域暖流異常,捕獲量驟減三成,連鎖反應就是亞洲市場價格硬生生被推高。更別說運輸成本——你以為那隻活蹦亂跳的龍蝦是游泳過來的?空運費用波動比海鮮市場的地板還濕滑,油價漲個幾天,攤販的標價立刻變臉。
挑龍蝦的學問藏在細節裡。有次凌晨跟著批發商去漁市,老師傅教我「三觸一聽」:觸蝦須末端要濕潤滴水,觸蝦尾彈性要像按壓橡皮擦,觸蝦殼接縫處必須緊密無縫。至於「聽」,是輕拍蝦身,聲音沉悶如敲厚木的才夠結實。最忌諱看到蝦尾筆直下垂的,那代表牠在水箱裡「休息」太久,肉質早就鬆散了。活龍蝦的尾巴永遠是微微捲起的,那是生命力的訊號。
省錢的門路往往反其道而行。宴客非得用整隻龍蝦擺盤?其實批發市場有「斷爪蝦」——運輸過程自然斷裂的螯足,價格能砍半。這些蝦螯肉質完全不受影響,拆出肉來做龍蝦濃湯或燉飯,鮮甜度絲毫不減。冷凍龍蝦更是隱藏版好物,關鍵在解凍時得用冷藏低溫慢解,像對待高級和牛般耐心。急速泡水?那肉質就毀了,吃起來像泡過水的棉花。
最顛覆認知的是「大小經濟學」。請客時總想挑兩公斤巨無霸撐場面?老饕反而專攻每隻600克左右的「黃金規格」。這種體型的龍蝦肉質最細嫩,殼肉比例也完美,同樣預算能多買幾隻,餐桌上反而更顯豐盛。下次看到水族箱,別被大尺寸迷惑,小而美的才是內行人的靶心。
買龍蝦像下棋,得看全局。颱風季前囤些急凍蝦尾,過年前鎖定澳洲產季尾聲撿便宜,甚至多跑兩家超市比價——冷藏櫃深處的價格標籤往往藏著驚喜。記住,當攤販拍胸脯保證「絕對新鮮」時,伸手摸摸蝦殼接縫處是否滲黏液,那才是牠無聲的體檢報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