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口那家包子铺又貼出轉讓告示了。這三年,我看過太多早餐店開張時放鞭炮,收攤時靜悄悄。去年幫表弟考察加盟項目,跑了十幾家總部,嚐到餡料發酸的「秘方」,也見過凌晨三點揉麵老師傅結滿老繭的手。今天這篇,咱們掀開包子加盟的蒸籠,看裡頭是熱騰騰的機遇,還是黏鍋的陷阱。
加盟費從來不只是合約上那筆錢。某連鎖品牌開價8萬加盟金,簽約時才發現要強制購買總部22萬的「專用設備」,連蒸籠布都得從指定廠商進貨,比市價貴三成。更別提每月營收抽成6%,物料成本還比自營店高15%。有位東北大姐跟我算帳:她開在社區的店,每天賣500個包子才勉強打平,因為總部冷凍肉餡每公斤硬是比菜市場貴4塊錢。
選址這門學問,我陪表弟用腳步量出來的。學校門口?孩子們都被便利店飯糰搶走了。寫字樓底下?白領趕時間只買咖啡。最後在老城區醫院斜對面落腳,看似不起眼的30平米小店,秘訣在三個時段:清晨六點陪護家屬買粥,上午十點護士輪休補餐,下午三點探病家屬帶伴手禮。光外送住院部的保溫箱,每天能走八十多單。
看過用色素調出「天然紅麴包」的總部,也見過堅持手打老麵的夫妻店。加盟最怕碰上「甩手掌櫃」式品牌,所謂培訓就是發三本手冊。真正有價值的總部,會派老師傅駐店三天,連蒸鍋水位線畫在哪都手把手教。有家品牌甚至要求加盟商先去中央廚房剁三天菜,讓你親眼看見他們用的真是前腿肉。
現在經過表弟的店,總見他繫著沾麵粉的圍裙和街坊聊天。當初他咬牙多付1.3萬選了臨街轉角,現在外賣騎手停車裝貨不擋道,雨天還有簷下空間讓客人等單。這錢花得比加盟費值當。巷尾阿婆說他包子有「家鄉灶臺味」,其實秘訣很笨——總部允許自調餡料鹹淡後,他每天蒸兩籠試味包子請路人試吃,調了半個月才定版。
蒸汽氤氳的早點攤前,有人吃出創業的甜,也有人嚥下盲從的澀。當你握著加盟合約像捧著剛出籠的包子,別被熱氣模糊了視線。掐開麵皮看餡料真材實料,摸透爐火是虛燒還是真旺,這籠冒著煙的生意經,才蒸得出踏實日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