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溫哥華街頭,遇到一位老友在咖啡店打工,聊起生計問題。他嘆氣說,雖然最低工資漲了點,但房租和菜價飛漲,日子反而更緊巴。這讓我好奇查了查2024年加拿大各省的最新標準,發現每個地方調整幅度不同,背後的經濟漣漪卻驚人相似。生活成本像個無底洞,工資那點微調,真能填平嗎?
先從安大略省說起,今年四月起時薪調到16.55加元,比去年漲了約3%。表面看是進步,但多倫多一間單身公寓月租已衝破2000加元,算下來,全職工作一個月稅後才2000出頭,付完房租就所剩無幾。更別提超市物價,一袋麵包從3塊漲到5塊,雞蛋價格翻倍,工資漲幅根本追不上通膨腳步。
卑詩省六月新標是16.75加元,號稱全國最高,可溫哥華生活壓力更大。朋友在餐館當服務生,時薪加小費勉強過活,但水電費今年暴漲15%,她苦笑說:「漲工資?不如說政府在發安慰獎。」數據顯示,卑詩省平均家庭開支比五年前多三成,最低工資群體最慘,近半收入砸在住房上,連看病都省著。
魁北克五月調到15.25加元,蒙特利爾的工人跟我抱怨,法語區文化特殊,小企業主常鑽漏洞,用現金工規避標準。他們社區組織調查發現,三成打工族實際收入低於法定,加上魁省稅率高,淨收入縮水更明顯。這不只是數字遊戲,是活生生的生存掙扎,尤其對新移民和學生,兼職兩份工仍是常態。
草原省份如阿爾伯塔,時薪停在15加元沒變,卡加利油氣業興旺,但低薪工作集中在零售和餐飲。當地工會報告指出,最低工資者中40%是單親家長,托兒費每月上千元,逼得他們深夜打零工。企業主也有苦水,咖啡店老闆說原料成本漲兩成,若再強制加薪,只能裁員或漲價,惡性循環難解。
大西洋省份像紐芬蘭,最低工資14.50加元看似低,但小城鎮物價稍緩和。不過,氣候變遷讓漁業蕭條,許多工人轉行領最低薪,時薪購買力比十年前還弱。專家分析,這波調整反映通膨危機,政府想平衡勞資卻力不從心,真正解方或許在住房政策和物價管控,而非工資微調。
回頭看那位咖啡店老友,他現在學會種菜自給,省下伙食費。他說:「工資漲是好事,但別指望它救命。加拿大夢?得先熬過現實這關。」這議題像面鏡子,照出經濟裂痕中的普通人身影,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