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逛海鮮市場,總會被那些閃著銀光的魚貨吸引,特別是標著「sea bass」的攤位。老實說,早年我也搞不清這是什麼魚,只覺得名字聽起來很洋氣,後來在歐洲旅居時才真正搞懂。Sea bass,中文常譯作「海鱸魚」,但它不是單一種魚,而是一群魚類的統稱,主要分佈在溫帶海域。最常見的是歐洲海鱸(學名Dicentrarchus labrax),產自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肉質細嫩得像絲綢,帶點淡淡的海洋鮮甜;另一種是智利海鱸(Dissostichus eleginoides),雖掛著bass名號,其實屬於南極魚科,肉更厚實,油脂豐富,適合煎烤。這些魚不只美味,營養價值也高,富含omega-3脂肪酸和優質蛋白質,對心血管超友善。
說到產地,歐洲海鱸多來自西班牙或希臘的養殖場,野生種因過度捕撈已稀少,買時得留意永續標籤。智利海鱸則產自南美冰冷水域,撈捕過程常牽涉生態爭議,建議選有MSC認證的產品。記得有次在義大利小漁村,當地人教我簡單烤海鱸,只抹點橄欖油和迷迭香,魚皮烤得酥脆,肉汁鎖在裡頭,一口咬下鮮味爆開,配上檸檬汁,簡直人間極品。這種魚的迷人之處在於它適應力強,從高級餐廳到家常菜都能駕馭,中式清蒸或西式香煎都行,關鍵是新鮮度——眼睛清澈、魚鰓鮮紅才是上選。
背後還有段文化故事呢!古羅馬時期,海鱸就被視為貴族美食,象徵奢華;現代在地中海菜系中,它更是靈魂食材,像法國的「bar en croûte」或希臘的「lavraki」。不過,別只顧著吃,得想想環保議題。全球需求暴增導致非法捕撈猖獗,許多海域生態受威脅,我現在都優先支持養殖或認證漁獲,既能享受美味又不傷地球。下次你挑海鮮時,不妨多問攤販來源,搞懂這條魚的故事,吃起來更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