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幫朋友看二手車,發現幾輛價格特別甜的BMW 3系,行照上都印著「Rebuilt Title」。朋友眼睛發亮想下訂,被我硬生生攔住。深夜翻著他傳來的車商廣告,突然覺得該寫篇血淚指南——那些年我們在二手市場踩過的坑,往往就藏在這種小字裡。
所謂Rebuilt Title,本質是張「復活證書」。當一輛車撞到保險公司判定全損(Total Loss),州政府就會註銷原有車牌,發放「Salvage Title」的死亡證明。後來有人買下這堆廢鐵,花大錢修到能通過政府驗車,才換來這張橘色標籤的復活卡。聽起來很勵志?魔鬼藏在焊接點裡。
三年前我在德州親眼見過翻修廠的魔術秀。一輛泡過颶風洪水的Camry,地毯下線組還沾著泥腥味,師傅用五加侖漂白水刷過內裝,接上二手電腦就送驗。驗車員拿榔頭敲敲車架沒變形,大筆一揮給了Rebuilt Title。三個月後新車主在高速上遭遇電子系統集體罷工,這才發現保險絲盒裡還長著綠霉。
真正可怕的不是看得見的傷。去年加州有起訴訟案,某輛翻修的Tesla Model 3靜止狀態下突然電門暴衝。後來鑑定報告顯示,修復時用普通銅線替代高壓線束,電磁干擾導致訊號錯亂。這種深層內傷,連原廠技師不拆車都查不出來。
當然也有良心車商。洛杉磯老移民陳老闆專修日系車,倉庫裡每輛Rebuilt車都掛著施工紀錄本。翻開本田CR-V那本,光是雷達校準就做了三次,替換的全是原廠件。「寧願少賺也要貼檢驗報告,」他指著牆上二十幾張泛黃的廢車照片:「買這種車的人多半不容易,不能害人家送命。」
若真要碰Rebuilt Title,記得帶磁性測厚儀往鈑件接縫處探。原廠車漆厚度多在120-180微米,補過土的區域會飆到300微米以上。再趴進車底找「疤痕」——大梁修復處常有魚鱗狀焊點,而原廠用的是液壓成型技術。最後拔出行李廂膠條,看焊點是否呈規律圓點狀,粗糙的切割痕可能是拼接車證據。
保險更是大坑。多數公司對Rebuilt Title只願保責任險,全險保費可能比車價還高。朋友去年買的翻修野馬,貸款時還被要求付35%頭期款,利率直逼信用卡欠債。最諷刺的是,當他今年想換車,車商收購價竟比普通二手車低40%,那張橘色標籤像烙鐵般燙在產權書上。
或許該這麼想:Rebuilt Title就像婚姻介紹所裡離過婚的對象。有人遇過家暴遍體鱗傷,也有人只是年輕時衝動簽字。關鍵在於,你願不願意花三個月調法庭紀錄?能不能承受某天發現他藏著酗酒舊疾?
下回看到價格心動的復活車,不妨先問自己:省下的錢,夠不夠支付深夜拋錨時的拖車費?夠不夠買那份看著後車猛按喇叭時,手心裡冒的冷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