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西洋菜街的人潮,霓虹燈管在頭頂交織成網,我站在旺角道與洗衣街的交界,手裡咖啡杯外壁凝著水珠。這裡就是街坊口中的「141」——不是什麼神秘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座標:旺角的心臟地帶。十年來看著遊客攥著地圖團團轉,今天想寫點在地人才懂的生存指南。
認準奶路臣街那盞殘缺的霓虹招牌,它斜對面七層高的舊樓就是錨點。別信導航說的「步行五分鐘」,旺角的五分鐘可能卡在女人街的人龍裡,或是被突然湧出的貨車卸貨擋道。真正省時的路線藏在二樓走廊:先衝進「奇華餅家」側邊的窄門,穿過海味店蒸騰的鹹腥氣,推開貼滿補習廣告的後門,出來便是花墟道的後巷,比繞行大街快八分鐘。
凌晨兩點還能亮著燈的,除了便利商店就是141對街的「和記粥麵」。老闆強哥總在收銀機旁壓著張手繪地圖,用紅筆標著「的士站往西過三個燈位」、「通宵小巴在砵蘭街7-11彎角」。有次見韓國遊客比劃著要去廟街,他直接撕下半張點菜紙畫出三條路線:遊客走法(貴但快)、背包客走法(穿過油麻地停車場頂層)、在地走法(搭紅頂小巴跟司機吼句「上海街落!」)。
下雨天千萬別在西洋菜南街攔車。去年暴雨夜我數過,四十二輛的士亮著「暫停載客」綠牌呼嘯而過,全都趕著去彌敦道接酒店客。真正能上車的魔法點在花園街市政大廈後門,那排總飄著咖哩魚蛋香氣的簷廊下,的士司機常躲在那裡吃消夜。記得帶零錢,老師傅的錢箱永遠缺十元紙幣。
最危險的其實是週末傍晚六點。山東街金店落閘的瞬間,運鈔車會突然佔據半條馬路,同時放學學生潮從旺角中心湧出。有次親見拖行李箱的遊客卡在兩股人流間,像急流裡的落葉打轉。這時要果斷鑽進「瓊華中心」地庫,穿過遊戲機中心的鼓點聲,從登打士街出口浮出水面,完美避開人肉漩渦。
凌晨四點半的奇景在地圖上找不到。當夜店散場的人潮褪去,奶路臣街突然會冒出十幾輛木頭車。穿膠圍裙的阿婆將濕漉漉的碗碟堆成塔,那是茶餐廳剛打烊運來的餐具。跟著她們往洗衣街方向移動,會在消防局後巷發現真正的「深夜食堂」——專做晨昏顛倒族的車仔麵檔,豬油渣香氣濃得能撞碎睏意。
說個秘密座標:站在141正門抬頭,越過「周大福」金燦燦的招牌,有扇漆成孔雀藍的鐵窗。窗後是三十年字號的改衣舖,老師傅能五分鐘縫好爆開的背包帶。有年颱風天我渾身濕透衝進去,阿婆不聲不響遞來烘熱的毛巾,轉身把冷氣風向調開。這種溫度,Google地圖永遠標不出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