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從溫哥華飛台北的班機下來,在行李轉盤等行李時,看到好幾位旅客對著超重罰單搖頭嘆氣。櫃檯前那些爭執聲還在我耳邊嗡嗡響。這次飛行讓我再次體會到,搞懂加航行李規定真能省下幾百加幣的血汗錢。
上個月幫新移民朋友整理行李清單時,翻出加航2024年最新規定反覆核對。發現連我這種老鳥都差點漏看改版條款——經濟艙託運行李從兩件縮為一件?別緊張,這只適用於特定折扣艙位。真正關鍵藏在官網角落的「行李計算器」工具,輸入起訖地立刻跳出精準額度,比翻條款快十倍。
託運箱尺寸限制還是158公分(長寬高總和),但親眼見過地勤拿量具卡超標箱子的狠勁。建議拉桿箱選軟殼款,塞爆時還能擠進鐵框。23公斤限重看似寬鬆,但裝完冬靴厚外套就逼近紅線。我現在會在箱裡放便攜秤,臨行前做最後減重,畢竟超一公斤就罰75-150加幣。
隨身行李才是重頭戲。標準登機箱(23x40x55公分)加個人物品(33x43x16公分)的組合,實際執行時彈性很大。有次我背著塞滿相機鏡頭的雙肩包,手拉登機箱再加個免稅店紙袋,地勤揮手就放行。但朋友在蒙特利爾被要求把筆電包塞進登機箱。後來發現秘訣在「顯得不擁擠」:把大衣披手上,頸枕掛脖子,手上只留兩件。
最容易踩雷的是特殊物品。女兒的小提琴(118公分)上次託運時,加航要求簽免責聲明。後來學乖了,提前72小時在官網申報樂器,到機場直接走超規行李通道。新移民常帶的電鍋要原廠包裝才能託運,散裝中藥材得附英文處方。這些細節客服電話講不清,得跑機場櫃檯要書面證明。
在登機口見過最聰明的操作:情侶把兩個登機箱的物品濃縮成一個,騰空的箱子當場摺疊塞背包。既符合兩件限制,又多出免稅品空間。這種實戰智慧,可比條文有用多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