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開診所木門時,濃郁的當歸混著艾草味撲面而來,牆角玻璃罐裡藥酒泡著不認識的根莖。櫃檯後頭髮花白的醫師抬頭一笑:「又來報到啦?」這是我在多倫多扎根後,意外開啟的「中醫旅程」。當初抱著懷疑踏進診所,如今針灸銅人模型成了書架上的常駐客。加拿大這片土地,中醫的生存樣態遠比我想像中複雜又生動。
PTT移民版上關於中醫的討論,常像打地鼠般冒出:「卡加利有會把脈的醫師嗎?」、「溫哥華針灸保險怎麼報?」、「多倫多抓得到科學中藥嗎?」。這些提問背後,藏著新舊移民交織的焦慮——從台灣香港帶來的就醫習慣,撞上北美嚴格的醫療法規與保險迷宮。我見過帶著一箱箱濃縮中藥粉闖海關被攔下的阿姨,也遇過金髮西人拿著家庭醫師轉介單來扎針治背痛。中醫在這裡,既是文化臍帶,也是另類醫療選項。
加拿大中醫執照是場漫長修行。以安大略省為例,想掛上「Docto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頭銜,得啃完四年全日製課程加臨床實習,通過中醫理論、中藥學、西醫基礎等七科統考。更弔詭的是,某些省份允許西醫速成轉職針灸師,幾百小時訓練就能執業。這導致診所品質天差地別:有的老醫師用紫檀木脈枕搭脈能說出你昨夜失眠,也有速成針灸師連足三里穴位都摸不準。
中藥材進口更是灰色地帶的游擊戰。加拿大衛生部(Health Canada)將中藥分三類:處方藥、非處方藥、天然保健品(NHP)。當你走進唐人街參茸行,櫃檯下可能藏著從香港「夾帶」進來的粉光參,老闆會眨眨眼說:「自己吃,別張揚。」我曾目睹海關沒收整箱含麻黃的止咳藥粉,大媽當場眼眶泛紅——那是她治兒孫氣喘的「秘密武器」。合法管道?得找有NPN號碼(Natural Product Number)的科學中藥,藥效卻常讓老移民搖頭:「淡得像喝維他命水。」
真正讓PTT鄉民熱議的,是那些藏在巷弄裡的「神醫」。溫哥華Kingsway上有間不打廣告的診所,醫師用毛筆寫病歷,牆上掛著泛黃的經絡圖,預約排到三個月後。多倫多唐人街地下室有位專治不孕的奶奶,把脈後會從陶罐掏出自製藥丸,裝在回收果醬瓶裡給病人。這些傳說帶著某種江湖氣,卻也反映主流醫療體系外的求生意志——當西醫說「檢查無異常」的偏頭痛,被老醫師三針扎在風池穴緩解時,那種震撼很難用科學解釋。
在加拿大看中醫是門實戰技巧。首先查註冊:安省找CTCMPAO(中醫針灸管理局)名單,BC省查CTCMA。別被「Herbalist」或「Acupuncturist」頭銜迷惑,要看文憑是否來自CCAOM認證學校。保險理賠是另個戰場:多數公司只付註冊針灸師(R.Ac)費用,中藥費得靠額外保險。最務實的建議?帶上台灣健保卡,回鄉時把脈抓藥,把藥材磨粉分裝帶回——當然,申報單上得寫「herbal tea powder」。
診所銅人身上密布的穴位,像極了海外中醫的生存圖鑑。每根銀針扎下去,都是東方智慧與西方制度間的微妙平衡。當艾絨在皮膚上燙出紅印時,我總想起PTT某篇熱文下的神回覆:「在加拿大看中醫要運氣,更要腦力。記住,會用健保app查台灣診所評價的人,在這邊絕對不會踩雷。」這或許是當代移民的縮影:我們帶著故鄉的藥罐子遠行,在法規縫隙中調配自己的解方。
評論: